[1]陶绍兴.软实力视角考量下的“中国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06):1-8.
 TAO Shao-xing.A Discussion of China Model from the Soft Power Perspective[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4,33(06):1-8.
点击复制

软实力视角考量下的“中国模式”()
分享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8-7192/CN:61-1330/C]

卷:
33
期数:
2014年06期
页码:
1-8
栏目:
哲学
出版日期:
2014-12-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A Discussion of China Model from the Soft Power Perspective
文章编号:
1008-71922014)06-0001-08
作者:
陶绍兴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Author(s):
 TAO Shao-x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anal Technology,Wuhu 241002,China)
关键词: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文化软实力话语权
Keywords:
China Rise "China Model" culture soft power discourse power
分类号:
B 017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中国模式”可以分为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本体论层次的“中国模式”表征了中国崛起是一种硬实力的崛起,而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则意味着中国崛起是一种软实力的兴起。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是读懂中国、破除“大国崛起困境”的一把钥匙。文化是文明社会的精髓,欲对认识论层次的“中国模式”有真正的见解,文化的视角不可或缺。基于国家软实力的视角考量“中国模式”及其未来,中国将以“和平崛起的大国”、“文明复兴的大国”、“掌握话语权的大国”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Abstract:
The “China Model”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ontological “China Model” which represents the rise of China is that of a hard power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China Model” which refers to the soft power rise of China. The “China Model” in epistemology is a key to understand China and break “the rising dilemma of great powers”.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it is indispensable to interpret the “China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ulture, the essence of the civilized society. Given that “China Model” and its future represent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China will present to the world its image of “the great power of peaceful rise”, “the great power of civilization renaissance” and “the great power of mastering its discourse power”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 英 ) 斯道延 · 坦尼夫 . 中国模式背后的真相 [A]// 王辉耀.中国模式:海外看中国崛起.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1.

[2] ( 德 ) 黑格尔. 小逻辑 [ M ]. 贺麟 , 译.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82 : 129.

[3] ( 意 ) 安东尼奥 · 葛兰西. 狱中札记 [ M ]. 葆煦,译.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3.

[4] 马克思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1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95 .

[5] 马克思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9.

[6] ( 英 ) 马丁 · 雅克. 当中国统治世界 : 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 [ M ]. 张莉 , 等译.北京 : 中信出版社 , 2010 .

[7] 龙永图. 没有文化的支撑,经济何以走远 [ N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2-06-07 .

[8] ( 匈 ) 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 , 等译.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9 : 441 .

[9] 杜维明. 中国的崛起需要文化的支撑 [ J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6):35-39.

[10] ( 美 ) 塞缪尔 ·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M ]. 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 , 2010 .

[11] 马克思 ,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23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 829 .

[12] 列宁.列宁全集 : 第 15 卷 [ M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59:31.

[13] 毛莉 , 耿雪.让中国梦照耀中华民族的前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4-09-29 .

[14] 杜维明.多种现代性 : 东亚现代性涵义初步探讨 [A]// 塞缪尔 · 亨廷顿 , 劳伦斯 · 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 : 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 : 新华出版社 , 2010 .

[15]( 俄 ) A · B · 维诺格拉多夫. 中国文明发展的新阶段:起源与前景 [A]// 王新颖.奇迹的建构 : 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11:52 .

[16] ( 英 ) 汤因比 , ( 日 ) 池田大佐. 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 成都:四川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294.

[17] ( 英 ) 汤因比. 历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94.

[18] 詹得雄.国外热议“中国模式”及其启示[N].参考消息 , 2008-03-27 .

[19] MARK LEONARD . “Chinese Soft Power” [ EB/OL] . http : //markleonard . Net / joumalism / chinasoftpower / .

[20] 万俊人.大家论道: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诠释中国现代性[N].人民日报 , 2012-09-07 .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陶绍兴.第三波“中国威胁论”之突围[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4):8.[doi:10.15986/j.1008-7192.2015.04.003]
 TAO Shao-xing.Breaking out the Encirclement of the Third Wave of "China Threat Theory" [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5,34(06):8.[doi:10.15986/j.1008-7192.2015.04.003]
[2]陶绍兴.“中国模式”话语奠基的尝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6):12.
 TAO Shao-xing.The Effort to Establish a Discourse of“China model”[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3,32(06):12.
[3]陶绍兴.“中国模式”的中国话语[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3):34.
 TAO Shao-xing.On Chinese Discourse of“Chinese Mode”[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3,32(06):34.
[4]陶绍兴. “中国模式”的中国阐释——一种基于文化的视角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5):7.
 TAO Shao-xing. The Chinese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Model”——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2,31(06):7.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4-10-16 作者简介:陶绍兴(1976-),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