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进龙.21世纪初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进展[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05):47-55.[doi:10.15986/j.1008-7192.2020.05.007 ]
 LIN Jin-long.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J].Journal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20,39(05):47-55.[doi:10.15986/j.1008-7192.2020.05.007 ]
点击复制

21世纪初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进展()
分享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SSN:1008-7192/CN:61-1330/C]

卷:
39
期数:
2020年05期
页码:
47-55
栏目:
经济与管理
出版日期:
2020-10-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文章编号:
1008-7192( 2020)05-0047-09
作者:
林进龙
(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
Author(s):
LIN Jin-lo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关键词:
人口健康 公共卫生政策 公共卫生体系 2019新型冠状病毒
Keywords:
population health public health policy China public health system 2019-nCoV
分类号:
R197.3
DOI:
10.15986/j.1008-7192.2020.05.007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新冠疫情暴发敲响警钟,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如临大考。以中国知网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2001-2020年465篇主题为“公共卫生体系”的文献为分析样本进行计量分析,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公共卫生体系研究提供镜鉴。研究发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外延不断拓宽,围绕公共卫生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财政绩效评价主题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应激反应模式和研究不平衡、不充分难题,内生发展动力相对不足。最后从公共卫生政策设计、学科交叉研究进路、转变既有研究范式、提升微观公共卫生体系韧性等方面就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人口健康; 公共卫生政策; 公共卫生体系; 2019新型冠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92( 2020)05-0047-09 1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切实维护人民健康的有力保障。当前,新冠疫情迫切要求公共卫生体系变革和管理能力提升,要求学界积极总结公共卫生体系研究不足,为推进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健康中国建设实践提供镜鉴。 近年来,一些学者基于不同历史方位,对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展及其暴露不足进行了专门梳理和展望。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后文简称SARS)危机爆发后,李立明等[1]综述了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现状和问题,就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和疾病预防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新医改推出次年,赵红等[2]对公共卫生均等化研究进行了述评,从法制建设、资源配置和指标体系构建角度提出有益思考; 2019年,吴俊等[3]从“赤脚医生”制度、防疫防病体系以及公共卫生教育方面回顾了新中国公共卫生70年辉煌实践历程; 邓峰等[4]则围绕疾病防控、人员配置以及经费保障角度对中国疾控体系发展不足之处进行若干研判。 这些综述从制度安排、健康政策、卫生绩效和学科建设等不同视角展开定性述评,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益启迪。不过,现有综述较少纳入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与工程科技领域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和研究成果。此外,新冠疫情暴发对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形成巨大冲击。站在这一新的历史坐标,要求学界重新梳理和审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进展,以期客观完整地反映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全貌,增强后新冠疫情时代相关研究的预见性和能动性。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综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系统阐释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进展。由于:(1)尚无聚焦21世纪公共卫生体系研究进展的专门报道;(2)20世纪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进展迟缓,文献只有零星几篇;(3)2003年SARS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是学术重点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两个时点事件并进行专门分析有益回应学界期待。因此,有必要对21世纪初(2001-2020年)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基础性的知识工具和路径指引。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建立数据库。检索方法分为两步:其一,机器筛检使用知网高级检索功能,以“公共卫生体系”为检索主题词,以2001-2020年为检索年限,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和“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为检索来源,检索得到期刊文献609篇(操作时间为2020年4月30日); 其二,人工筛检剔除会议报告、稿约启示、采访报道、无关主题等不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144篇,最终得到有效文献465篇。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以及Excel、ArcGIS和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和知识图谱绘制。定量分析包括对研究文献的年际变化、学科分布、合作情况、来源期刊、研究机构和空间分布作统计图表分析; 知识图谱呈现关键词共现图谱。文献计量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文献梳理对计量结果进行逻辑分析和推断(图1)。 图1 研究设计 3 研究发现 3.1 文献量变化趋势 根据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文献量年际变化趋势(图2),可以大致将21世纪初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2001-2002年是研究遇冷沉寂阶段,年均发文2篇,占比仅有0.43%,表明公共卫生体系问题一开始并没有得到重视。(2)2003年,SARS疫情暴发叠加长期客观存在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促使国家反思市场化医疗卫生政策改革不足。2003-2005年年均发文30篇,尽管此后很快进入了降温阶段,但与2001-2002年相比,仍然延续了一定的研究热度。(3)2009年,新医改方案几经酝酿争论后终于落地,叠加甲型H1N1流感影响,学术热情高涨,研究再次迎来快速升温阶段(2008-2009年),而后十年文献数量在较大波动中再次逐步走低。(4)2020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引起学界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空前关注,仅第一季度文献数量就已达到30篇,相当于2003年全年的发文数量。 总体来看,三次研究热及其降温充分反映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热度深受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一旦缺乏外部条件冲击,就易导致学术关照不够,印证了当前学界流传的一句话“只有当危机来临时,人们才会想起它的重要性”。 图2 21世纪初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 3.2 学科分布 “公共卫生”概念提出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温斯络(Winslow)在1920年首次将其定义为“通过有组织的努力实现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此后,1986年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提出“新公共卫生”概念,极大肯定了社会科学对健康促进的贡献。现代公共卫生外延则更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学科交叉领域。表1反映检索文献的学科分布情况 。 表1信息提示,文献学科分布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学科分布广泛。公共卫生不是单纯的预防医学,不止于防疫工作和健康教育,还涉及政府职能定位、社会福利政策、经费运作模式和基础卫生科技。因而,其文献分布不仅包括医药卫生科技,还囊括人文社科、理工信农诸多领域。结合具体文献来看,社会科学领域,社会工作者自觉定位医务社工角色[5],经济学建议金融支持疫情防控体系建设[6],管理学主张财政支持疾控经费改革[7]; 信息科技领域,计算机学仿真模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 工程科技领域,建筑学规划城市医疗卫生设施[9]; 农业科技领域,畜牧与动物医学强调人医兽医一体化[10]和完善畜牧产品追溯体系[11]; 基础科学领域,地理学运用GIS技术设计卫生信息系统框架[12]; 人文科学领域,藏学从藏医传统医技医法角度探寻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路径[13]……充分反映了公共卫生体系内涵的丰富性,与诸多学科存在广泛交叉的可能和必要,同时也说明文、理、工、农、信诸学科对公共卫生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支撑、补充和启发作用。二是学科分布不均。465篇文献中,“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分布最多,足有139篇(29.89%),其次是“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有97篇(20.86%)。两者同属医药卫生科技领域,总共达到236篇,占比超过50%。社会科学领域共有文献140篇(30.11%),其余信息科技、工程科技、农业科技、基础科学和哲学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文献总和不到十分之一,“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应用”“建筑科学与工程”和“畜牧与动物医学”等学科的文献占比均不足1%。说明国内公共卫生体系研究严重学科分布不均衡,医药卫生科技学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和引领主流,其他学科介入不够,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表1 研究文献学科分布 3.3 合作情况 由于公共卫生研究存在多学科交叉需求,大视野和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对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对现有文献的合作情况进行考察。表2显示即为检索文献的合作情况。 表2 研究文献合作情况 % 检索的465篇文献中有335篇属于合作文献(72.04%),远超无合作文献。不过,这在相当程度上是医药卫生科技领域和理工农信领域的高合作现象拉动所致,两者合作文献数量分别达到244篇(82.71%)和24篇(88.89%),而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论文数量(67篇,46.85%)略低于无合作论文(76篇,53.15%)。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合作文献占比很大,但绝大部分文献属于学科内合作研究,而跨学科合作的文献只有52篇,仅占全部检索文献的1/10左右。其中,医药卫生、人文社科和理工农信领域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合作文献分别仅有37篇(12.54%)、9篇(6.30%)和6篇(22.22%),表明国内公共卫生体系的跨学科合作研究仍然有待加强。如何打破学科藩篱,拓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外延,推动高水平跨学科科研成果产出是摆在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3.4 主要期刊 表3显示是检索文献的主要来源期刊。总体来看,排名前20位的期刊共发表了270篇文献,占比58.06%。其中,排名1~10位的期刊共发表文献224篇(48.17%),均为医药卫生科技领域的杂志; 排名11~20位的期刊仅贡献文献46篇(9.89%),不足1/10。社会科学领域的《农村经济》《人民论坛》《经济研究参考》和《中国行政管理》只刊发了5~6篇相关文献,与医药卫生科技领域期刊表现差距较大。说明公共卫生体系研究成果发表可能存在一定期刊偏好和期刊壁垒。以《中国卫生经济》为例,其刊发的40篇文献中只有6篇引用了社科领域研究成果,2篇引用了基础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其余32篇文献都只引用了医药卫生科技领域文献,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科研贡献。这种所谓的期刊偏好和事实上的学术交流壁垒进一步窄化了公共卫生体系交叉研究的可能空间。 表3 研究文献主要来源期刊 3.5 文献省际分布 表4和图3反映检索文献的省际分布情况。表4显示,北京、湖北、上海和广东是国内公共卫生体系研究的四个重心,四省市发表的文献数量共计251篇(53.98%),占比超过一半,其中尤以北京突出,发表127篇文献(27.31%),而安徽、重庆在内的其余27个省份发表的文献数均少于20篇,年均不足1篇。图3形象揭示了这种强烈空间差异特征。此外,在统计的465篇文献当中只有71篇文献(15.27%)关注地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其中更是仅有不到5%的文献关注西部省市。人口大迁徙大流动时代,频繁的人口活动已在事实上打破了疾病自然流行规律和相对封闭社会呈现相对隔离的疾病过程特征。任何地方(尤其公共卫生基础落后地区)偶发的小概率卫生事件都可能演变成为大概率暴发和大规模流行。从木桶的短板效应出发,期待未来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的省际分布地图实现“点面全开花”的喜人成果。 表4 研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献数及比例 图3 研究文献省际分布 3.6 研究主题 在知识图谱客观呈现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概貌基础上,对热点主题进行定性解读,有助于把握研究进展和不足。图4即为2001-2020年国内公共卫生体系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 研究
Abstract:
China's public health system is faced with a big challenge as the outbreak of 2019-nCoV sounded an alarm. The paper make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465 piecesof literature on the theme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CSSCI and China's core journal database(2001-2020)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It is found that the extension study of China's public health system has been broadened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and some positiv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on themes of public health system,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and health financ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problems like the imbalance and inadequacy of the research on stress response mode and the relative insufficiency of endogenous development impetu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aspects of public health policy desig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pproach,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of micro public health systems.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立明,吕筠.现代公共卫生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4):271-274.
[2]赵红,王小合,高建民,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11):780-783.
[3]吴俊,叶冬青.新中国公共卫生实践辉煌70年[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0):1176-1180.
[4]邓峰,吕菊红,高建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与改革情况综述[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4):436-440.
[5]柳静虹,沙小淼,吕龙军.社会工作介入公共卫生体系再思考:基于新冠疫情社会工作响应过程的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1):44-56.
[6]何德旭,许振慧,张晓燕.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应急体系建设[J].中国金融,2020(4):23-25.
[7]宋一蓓,应千伟,李宁秀.疾控经费改革与政府财政支持——基于双重差分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5(4):52-58.
[8]余雷,薛惠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机管理的进化博弈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8(4):169-171,178.
[9]林伟鹏,闫整.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与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J].城市规划,2006(4):47-50.
[10]郭志儒,高宏伟.我国应尽快建立兽医与人医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体系[J].中国兽医学报,2004(3):209-211.
[11]陆昌华,胡肄农,白云峰,等.生猪及其产品可追溯体系与公共卫生[J].动物医学进展,2010,31(S1):213-217.
[12]张喜旺,刘剑锋.基于GIS的农村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框架设计[J].测绘科学,2009,34(1):155-158,102.
[13]冯岭,史蒂芬?本赫伯,贝尔纳德?列特尔,等.公共卫生体系的第三条道路——从藏医传统医技医法的调研谈起[J].中国藏学,2007(3):167-174.
[14]龚向光.中国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框架[J].医院管理论坛,2004(4):20-21.
[15]王坤,毛阿燕,孟月莉,等.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历程、现状、问题与策略[J].中国公共卫生,2019,35(7):801-805.
[16]李玲,江宇.补齐医疗卫生体系短板[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3):69-72.
[17]龚志成.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69-71.
[18]胡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4.
[19]李立清,龚君.农村贫困人口健康问题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20(2):166-172.
[20]顾昕.中国公共卫生的治理变革:国家-市场-社会的再平衡[J].广东社会科学,2014(6):180-192.
[21]杨一风,范晨芳,曹广文.危机管理在中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中的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3):268-271.
[22]王锐,闫世春,郎晓宇.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思路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31(6):780-781.
[23]屈腾佼,谷仕艳,李萌竹,等.中国卫生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4):433-435,440.
[24]陶芳标.弥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教育裂痕推动医防融合实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0(5):465-468.
[25]徐印州,于海峰,温海滢.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的思考[J].财政研究,2004(5):16-17.
[26]王宝顺,刘京焕.中国地方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1(6):136-140.
[27]张朝阳.关于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9,38(12):58-60.
[28]孙玉栋,王强.财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逻辑及其机制完善[J].改革,2020(4):28-36.
[29]陈羲,冯占春.美国公共卫生绩效评价工具的研究进展及借鉴意义[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2):75-77.
[30]黄建始.从美国没有SARS大流行看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3(19):5-7.
[31]任剑涛.政府职能与公共卫生——以2008年医改新方案为例的讨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1):94-104.
[32]叶真,朱敏洁,郑卫军,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3):148-150.
[33]郭钜旋,刘仲明,李凤森,等.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校医,2020,34(2):152-155.
[34]楚安娜,许迎喜,吕全军,等.公共卫生政策理论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3,24(5):64-67.
[35]毛阿燕,董佩,丁晗玥,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3):461-464.
[36]锁箭,杨涵,向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现实、国际经验与未来构想[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3):17-29.
[37]祖平,李敏,胡敏,等.转化公共卫生研究进展及挑战[J].中国卫生资源,2013,16(5):359-362.
[38]穆光宗,林进龙.人口生态学:诊疗新发传染病的一个重要视角——兼驳“群体免疫”论[J].探索与争鸣,2020(08):60-69,158.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05-11
基金项目:北京大学五四青年科学作品“21世纪初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研究进展:从SARS到新冠疫情”(2019ZS010)
作者简介:林进龙(1996-),男,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口健康与公共政策、交叉社会科学。E-mail:jllin@pku.edu.cn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19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