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车震宇.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M]. 科学出版社, 2008.
[2] Robert F. Young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ecological wisdom: Toward a new framework for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 4(12):9-11.
[3] ARNE NAESS.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 a summary[J]. Inquiry,1973(16):1-4.
[4] 崔海洋, 马洪斌, 高翔,等. 侗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以黔东南州侗族地区为例[J]. 生态经济, 2016, 32(4):219-223.
[5] 罗康智. 侗族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2, 33(1):45-49.
[6] 罗康隆, 王秀. 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价值[J]. 广西民族研究, 2008(4):88-93.
[7] 雷凌华, 杨英书, 唐京华,等. 怀化传统侗族聚落应用乡土景观材料的生态效应[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 29(5):262-268.
[8] 刘骏, 蒲蔚然. 侗族村寨公共空间的景观要素与特征解读[J]. 规划师,2014(7):129-133.
[9] 范俊芳, 熊兴耀. 侗族村寨空间构成解读[J]. 中国园林, 2010, 26(7):76-79.
[10] 金东来. 侗族村寨开放空间艺术解析[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6,18(1):61-66.
[11] 管彦波,李凤林. 西南民族乡土传统中的水文生态知识[J]. 贵州社会科学, 2014(11):73-78.
[12] 宋建军, 杨仁斌, 李彦旻.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聚落的空间构建[J]. 生态学报, 2016, 36(3):863-872.
[13] 徐赣丽. 空间生产与民族文化的内在逻辑——以侗寨聚落为例[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