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程大昌.雍录[M].黄永年,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3]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刘庆柱.关中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6]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武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8]宋敏求.长安志[M].辛德勇,郎潔,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9]池田雄一.中国古代的聚落与地方行政[M].郑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10]刘歆.西京杂记[M].王根林,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郦道元.水经注校证[M].陈桥驿,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
[14]王叔珉.史记斠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6]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7]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8]马正林. 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地理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60-66.
[19]韩国河.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61-65.
[20]徐龙国.汉长安城城墙夯筑技术的观察与认识[J].考古学集刊,2010(2):356-371.
[21]张建锋.汉长安城城墙高度初探[C]//汉长安城考古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西安市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的钻探与试掘[J].考古,2006(10):40-52.
[23]杨东晨.秦地文化:汉都长安与秦都咸阳的关系[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2):110-115.
[24]董鸿闻,刘起鹤.汉长安城遗址测绘研究获得的新信息[J].考古与文物,2000(5):39-49.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挖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26]赵岐. 三辅决录[M]. 张澍,辑.陈晓捷,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7]唐晓峰.君权演替与汉长安城文化景观[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3):17-29.
[28]刘庆柱,李毓芳,刘连喜.汉长安城北宫的勘探及其南面砖瓦窑的发掘[J].考古,1996(10):23-32.
[29]田天.秦汉国家祭祀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30]代剑磊.秦汉关中地区城市地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31]刘庆柱.三秦记[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32]陈桥驿,史念海,辛德勇.中国七大古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
[33]李令福.论秦都咸阳的城郊范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2):76-83.
[34]王学理.秦都咸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8.
[35]李泰.括地志[M].贺次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
[3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7]刘瑞.秦末汉初雍王之都废丘究竟在何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75.
[38]杜佑.通典[M].王永兴,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
[39]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M].周天游,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
[40]代剑磊.论两汉弘农郡界调整与区域控制的转变[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