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竹,周凌,陈剑飞,等. 乡建视角主题沙龙[J]. 城市建筑,2017(10):6-14.[2]车昌洋. 传统村落变迁的“文化体现”[N]. 贵州民族报,2021-04-29(A04).[3]章墨,朱一荣,于涛. 青岛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20(12):18-28.[4]陈小辉,邹雪妹,邓奕. 基于“人-地”关系的传统村落空间特征解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20(12):29-36.[5]张思英,伍国正. 湘南地区坳上古村传统村落形态与建筑特征研究[J].华中建筑,2018,36(3):121-124.[6]任亚鹏,王江萍. 关于西南地区苗族传统聚落中自然要素的考察[J].风景园林,2018(11):117-122.[7]杨贵庆,戴庭曦,王祯,等. 社会变迁视角下历史文化村落再生的若干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6(3):45-54.[8]鲁可荣. 乡村集体记忆重构与价值传承[J].民俗研究,2021(3):62-72.[9]高长征,付晗,龚建,等.“文化驱动”视角下传统村落共生发展路径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1(2):169-175.[10]侯宝石. 凉山彝族民居建筑及其文化现象探讨[D]. 重庆:重庆大学,2004.[11]杨庆光. 楚雄彝族传统民居及其聚落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12]沈姝君. 文化变迁视野下闽南传统聚落空间解析[D].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6.[13]BERRY J. W.Research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Implication of cross-cultural methods[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79(10):415-434.[14]CHENG Y Y. Social psychology of globalization: joint activation of cultures and reactions to foreign cultural influence[D].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10.[15]赵金元,饶清翠,凡丽,等.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J]. 中国发展,2009,9(3): 80-86.[16]仁和区志编委会. 仁和区少数民族志[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17]王文君. 中国彝家第一村[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8]四川省攀枝花市平地镇迤沙拉村委会. 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迤沙拉[J]. 小城镇建设,2006(11):32-35.[19]二水,李春林. 迤沙拉——金沙江畔的秦淮人家[J]. 四川画报,2004(11):75-87.[20]蒲泽敏. 历史名村文化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9.[21]普光泉. 中国俚濮彝家第一寨迤沙拉[M]. 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4.[22]伍国栋. 丝竹遗响迤沙拉[J]. 民族音乐,2014(4):62-65.[23]王小斌. 特色村落空间环境的有机生长——一个民族村落空间保护与发展的积极思考[J]. 华中建筑,2009(5):222-228.[24]吴良镛.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 华中建筑,1997(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