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4]龙瀛,叶宇.人本尺度城市形态:测度、效应评估及规划设计响应[J].南方建筑,2016(5):41-47.[5]樊钧,唐皓明,叶宇.人本尺度下的社区生活便利度测度——基于多源城市数据的精细化评估[J].新建筑,2020(5):10-15.[6]梁建国.北宋东京街巷的空间特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2):125-135.[7]付帅,扈万泰,章征涛.城市街道空间尺度设计的城市主义思考[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2):111-117.[8]宋桐庆,朱喜钢.失落的城市街道空间[J].现代城市研究,2011,26(2):86-91.[9]朱海声.日常生活视域下的北宋东京(汴梁)城市空间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2):12-19.[10]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西安市城市道路命名导则:市政发[2019]22号[A].[11]杨茂川,鲍越.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城市街道空间互动性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4(3):87-94.[12]西安市碑林区地方志编册委员会.西安市碑林区志(1994-2008)[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13]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朱子瑜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扬·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欧阳文,徐哲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