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a 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论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8048 坚定历史自信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价值导向与精神支撑,也是对广大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与意识形态引导的重要内容。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有利于扩大党长期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气质、夯实广大青年坚定“四个自信”的历史根基、引导广大青年勇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培塑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应遵循迷雾破除与认知建构相统一、知识灌输与情感培育相协调、外在培育与内化吸收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要推动常态教育,强化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日常化引领;深化理论研究,夯实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理论基础;立足网络空间,拓展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空间格局。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1 8 1517017 杨帅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命题的思想政治工作诠释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9011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0.5pt;">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指明方向。历史和实践必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共进共存的道路,而思想政治工作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命题的实现上大有用武之地,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目的任务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目标相吻合、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方法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命题中大有可为。在实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这一命题的新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高质量发展、守正创新发展和引导共享发展助推这一伟大命题的实现。</span>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9 16 1376333 李传哲 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二个答案”的历史道路、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9012 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困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伟大创新与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自我革命的壮丽史诗。自我革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历经了旭日初升、鲁阳回日、开云见日、蒸蒸日盛四个不同阶段。以自我革命破解历史周期率困境,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四性”原色,中国共产党革命本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新底色。新时代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困境,必须坚持聚焦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坚持以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以制度体系提升政治能力,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问题意识强化政治自觉。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17 25 1468779 李玲1,王位2 “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之路——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超越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1014 如何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是任何一个民族实现现代化都不可回避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作用下进退两难。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的“第二个结合”文化发展新道路是对“保守—激进”文化困境的全方位超越,从二元对立到辩证统一,实现了文化思维的跃迁;从自卑自负向自信自强,实现了文化心态的重塑;从体用之争到实践指向,实现了文化焦点的转换。“第二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方法遵循,拓展了理论空间,构建了话语方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26 32 1199438 杨磊鑫,叶荣国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3103 新时代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了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经受住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种种风险。党的意识形态治理是由意识形态制度和治理体系、意识形态治理能力与意识形态治理效能共同构成,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从“中国之制”走向“中国之治”的驱动机制。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制度和意识形态治理的“嵌入性”融合,建构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治理”新话语。党的意识形态治理需要在党的意识形态制度和治理体系、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和意识形态治理效能构成的文化逻辑整体中实现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构筑起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向心力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因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治背景下,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治理”的科学意涵及其内在逻辑,不仅对于筑牢党和人民的思想防线和文化长城影响深远,也对建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治理学”学术话语和丰富党的建设学科方向意义重大。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33 38,45 1182921 刘书文 数字孪生村落:传统村落全要素智慧化营建新范式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1010 工业与生态文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不断侵蚀,导致了传统农耕文明的不断消亡。为了实现传统村落全方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文以数字孪生技术为驱动内核,就传统村落全要素保护的内涵与外延、体系架构、建设路径及关键技术等展开讨论。结果表明,数字孪生村落的全要素智慧营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标准体系、建设路径与示范应用四个维度进行深化研究;新型测绘耦合数字孪生技术为传统村落的全要素智慧化管控与运维奠定了数据与技术基础,结合实际保护需求与建设目标的“二阶段”体系划分,为传统村落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保护、协同发展与综合利用提供了范式参考。以期为传统村落的全面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借鉴。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39 45 7845900 冯晓刚1,宋昆仑2,马启云3,李萌1,周在辉1,李凤霞1 地域视野下皖西村落风貌特征识别及优化策略——以金寨某红色小镇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1031 多角度探索乡村风貌量化识别途径对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调研梳理我国乡村风貌阶段发展的特征,选取金寨县某红色小镇的多个村落,以类型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方式,从聚落空间特征、建筑类型、色彩信息等角度分析总结乡村建筑风貌现状特点,从肌理重构、功能空间营造以及在地性改造的角度分析乡村的优化实践策略。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46 53 0 吴运法1,2,申程程1,徐雪芳1,2* 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的路径与文本转译的理论基础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8054 在积极建构中国当代建筑理论体系的背景下,以提供区域性的基础支持为目的,对区域性当代建筑进行以省域为单位的深入化、特性化理论研究。针对这种研究的路径,以及研究中建筑作品与建筑理论转译的理论基础展开探讨,借鉴微观史学的研究、叙事路径及诠释学、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以文字文本、建筑作品、建筑观念为研究对象的深入化、特性化研究路径,明确了建筑作品与建筑理论之间转译的诠释学、图像学基础。提出了转译中应注意的建筑图像文本的阐释具有多样性、图像文本的客体解读具有与主体信息不同的可能性、以文字为主、图像为辅的建筑理论诠释方式等三个问题,为以省域为单位的区域性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明确了研究路径,阐明了转译问题的理论基础。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54 59,100 1167170 杨思然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热点与路径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57 徽州传统民居作为建筑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其营造技艺集中体现徽州文化内涵、地域环境适应技术和民间营建智慧,目前在技术特点和内涵价值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通过梳理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现有研究情况,综合运用Bibliometrix、CiteSpcae和Scimago Graphica等软件,对2000—2022年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国内研究成果开展文献计量分析,绘制发文情况、结构聚类等知识图谱,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凝练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研究路径,为当代地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方向参考。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60 69 21241790 罗安宁1,吴湉钰1,戴慧1,2* 企业异质性视角下的文化产业集聚动力分析——基于藏羌彝走廊数据的实证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0017 基于集聚经济理论、企业异质性理论、选择效应理论等构建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动力理论框架,通过实证分析探析各动力因子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集聚由基础设施共享、知识溢出、产业匹配、选择效应四大动力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共同发挥作用,其中人力资本、研发支出、金融产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禀赋受到企业异质性的调节作用对文化产业集聚呈现出显著正向的影响,并且调节变量在不同水平时,各动力因子对文化产业集聚的影响幅度具有差异性。基础设施发达程度和市场规模,这两种动力因子未受到企业异质性的调节作用。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70 77 2341751 方永恒1,赵雪莹1,马亚冰2,宋婉怡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导向下的社区绿色低碳水平评价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4073 为了推进绿色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居住社区,引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对社区的绿色低碳水平进行科学评判。构建社区绿色低碳水平的评估框架,从居住者宜居视角构建社区绿色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社区绿色低碳水平评估模型,将该评估模型应用于青岛市各区的典型绿色低碳社区。结果表明:青岛市各区的社区绿色低碳水平存在差异,在选取的社区中,市南区B社区、黄岛区H社区和崂山区S社区的绿色低碳水平较高,均处于优秀等级,而市北区N社区和李沧区C社区的绿色低碳等级分别为良好和中等,并且不同行政区内的社区绿色低碳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进而,针对不同绿色低碳水平的社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78 86 2135090 朱雪欣,张彦洁,单法家 城市空间与身份建构——《独腿旅行的人》的空间性解读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6014 《独腿旅行的人》以作者赫塔米勒的移民经历为创作背景,主要讲述东欧移民伊莲娜在德国后现代大都市西柏林的城市漫游之旅。移民经历将伊莲娜置于东欧与西欧文化交流碰撞的交界地带,使其身份具有混杂性的特点。在伊莲娜的城市漫游之旅中,城市空间不仅是伊莲娜逐步探索的现实领域,还是其内心世界的直观映射。私人住宅、城市街道、交通场所、公共边界等城市景观隐喻伊莲娜在认知异质文化、经历文化冲突时面临的身份危机。伊莲娜始终在城市的中心与边缘之间游离,移民身份赋予的边缘性立场使其获得开放包容的认知方式,将难民营、二手交易市场等边缘地带构建为具有超越性和颠覆性的第三空间。在第三空间之中,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得以消解,边缘群体的主体性重新获得关注,伊莲娜独立自主的主体身份也得以构建。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87 92 2528304 赵雪颖1,张世胜2 刘绍攽《诗经》学阐释思想初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06014 刘绍攽《诗逆志》作为其研究《诗经》的主要著作,其《诗》学以“陶性情,劝善恶”的儒学传统诗教为要旨,中和汉宋二家,旁举博征清人论说,体现出汉宋兼采的审慎态度。同时刘绍攽以训诂音义来疏解文本表义,并以考据史实与探阐义理来挖掘圣人深旨,以文本语境与历史语境的双重考证来深化《诗经》教化育人、移风易俗的社会性功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解《诗》非“汉”即“宋”的偏颇之见。 2024年03月29 00:00 2024年01 93 100 1491496 张煜婧,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