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万夫,王晓鹏,段夏安,等.柳青传略[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刘可风.柳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3]邢小利,邢之美.柳青年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4]黄玮.一部柳青的精神创业史[N].解放日报,2016-07-02(06).
[5]冯肖华.柳青人格论[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79-82.
[6]冯肖华.“求异十六维”与“行为八模式”——柳青人格综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63-69.
[7]冯肖华.柳青文化人格与《创业史》的叙事关系[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3):131-134.
[8]冯肖华.柳青文学思想与文学陕军创作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9]孟广来,牛运清.柳青专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10]畅广元.思想家柳青[N].文艺报,2016-07-08(03).
[11]雷电.作为作家的高度[N].文学报,2016-05-26(07).
[12]吴进.柳青与革命文体的生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7):12-25.
[13]刘建军,孟万夫,张长仓.论柳青的艺术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14]孔范今,徐文斗.柳青创作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
[15]孙书第.试论柳青文学思想[J].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30-36.
[16]李晓卫.入乎其内还须出乎其外——对柳青生活和创作方式的反思[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3(4):55-58.
[17]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道路[J].中国戏剧,1960(Z1):7-29.
[18]姚文元.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革命史——读《创业史》[J].文艺报,1960(17/18):12-15.
[19]刘清生.农民城市梦想的书写——柳青《创业史》的另一种解读[J].名作欣赏,2008(11):85-88.
[20]周航.主流意识形态遮蔽下的民间文化存在——以女性人物为基点再读《创业史》[J].小说评论,2009(2):95-98.
[21]段建军.论柳青的底层写作[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44-149.
[22]陈思广.劳动者赢得做人的尊严——重读《创业史》并纪念柳青诞辰百年[J].榆林学院学报,2016(5):62-64.
[23]高旭国.“生活故事”:《创业史》的另一种读法[J].兰州学刊,2010(10):154-156.
[24]郑伯奇.《创业史》读后随感[J].延河,1960(1):6-8.
[25]朱寨.读《创业史》[J].延河,1960(4):13-15.
[26]严家炎.《创业史》第一部的突出成就[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3):38-43.
[27]陈思广.《创业史》接受现象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8-150.
[28]刘宁.两种现实主义的论争——柳青六十年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4):202-210.
[29]李晓卫.试论柳青的文学典型观——对《创业史》中梁生宝形象塑造的反思[J].甘肃社会科学,2000(1):57-59.
[30]刘景荣.重读《创业史》三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71.
[31]王大可.改霞的问题:回看《创业史》[J].文艺争鸣,2015(2):20-27.
[32]司瑞昌.试论《创业史》中的一批次要人物[J].永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8-13.
[33]吕世民.《创业史》心理描写探微——柳青长篇小说研究之一[J].唐都学刊,1989(4):8-14.
[34]曾金华.被遮蔽的激流——论《创业史》的叙事张力[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0-84.
[35]孙军鸿.论《创业史》的艺术话语[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34-36.
[36]黄曼君.《创业史》的长篇结构和人物描写[J].科学研究论文集,1963(1):170-176.
[37]徐文斗,孔范今.论《创业史》的结构——《柳青研究》之一[J].齐鲁学刊,1980(6):76-85.
[38]惠雁冰.论农业合作化题材长篇小说的深层结构——以《创业史》《艳阳天》《金光大道》为例[J].文学评论,2005(2):127-133.
[39]吴树德.“题叙”小论[J].山东文学,1962(2):39-40.
[40]王鹏程.《创业史》的文学谱系考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3):183-195.
[41]阎纲.新版《创业史》的修改情况[J].新文学史料,1980(2):258-264.
[42]陈国和.文学与政治之间——关于《创业史》的修改[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25-129.
[43]金宏宇.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44]张国俊,雷电.至诚的革命者?优秀的文学家?——对柳青及《创业史》的再认识之二[J].唐都学刊,2012(1):23-29.
[45]刘纳.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重读《创业史》并以其为例[J].文学评论,2005(4):20-31.
[46]吕世民.柳青与外国文学[J].小说评论,1988(6):76-81.
[47]李继凯.秦地小说与“三秦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8]侯业智,惠雁冰.论柳青文学精神及其当代传承[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96.
[49]韩伟.柳青的文学意义(笔谈)[J].兰州学刊,2016(7):39-57.
[50]李勇.周立波、柳青艺术风格比较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学报,2004(3):32-35.
[51]赵修广.“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塑造与其关涉的传统文化因素——以《创业史》与《艳阳天》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9(8):130-140.
[52]吴娱玉.“社会主义新人”英雄化的两种时态——兼及浩然、柳青文学观比较[J].南方文坛,2014(3):20-27.
[53]韩鲁华.柳青与赵树理合作化叙事比较——以《狠透铁》与《锻炼锻炼》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41-46.
[54]魏巍.通过“柳青现象”反观“赵树理方向”[J].当代文坛,2016(3):141-146.
[55]王光东.十七年小说中的民间形态及美学意义——以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为例[J].南方文坛,2002(1):11-14.
[56]李静.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乡村叙事结构的演变——以《三里湾》《创业史》《艳阳天》为例[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5-39.
[57]首作帝,张卫中.“十七年”农村小说话语的分层与配置——以《三里湾》《创业史》《山乡巨变》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社会科学,2008(2):89-96.
[58]宗元.继承与超越——论路遥与柳青的创作关系[J].济宁师专学报,1999(4):7-12.
[59]唐瑶瑶.直写与侧写——从心理描写看路遥对柳青的超越[J].南方文坛,2014(4):8-11.
[60]廖晓军.红色经典中的时代英雄与平凡世界的普通人——《创业史》与《平凡的世界》比较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27-131.
[61]李晓卫.现实主义的灵魂——陈忠实与柳青创作的真实性比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9-123.
[62]李晓卫.现实主义的精髓——陈忠实与柳青创作的倾向观比较[J].兰州学刊,2011(12):170-176.
[63]李晓卫.追求现实主义文学的持久生命力——论陈忠实的创作对柳青文学典型观的模仿与超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75.
[64]李晓卫.现实主义艺术力量的追寻与展现——陈忠实与柳青创作的艺术风格比较[J].甘肃社会科学,2010(6):66-69.
[65]李晓卫.柳青、陈忠实的创作与外国文学[J].甘肃社会科学,2012(1):65-68.
[66]李遇春.陈忠实与柳青的文化心理比较分析——以《白鹿原》和《创业史》为中心[J].小说评论,2003(5):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