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炳书.实践理性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 钱广荣.浅析人的虚伪品质——兼析道德教育中的悖论现象[J].滁州学院学报,2009(4):1-4.
[5] 王宏.伪善论[D].长沙:中南大学,2011.
[6] 程建军,叶方兴.德性伦理视域中的伪善[J].哲学研究,2008(12):17-22.
[7] 刘毅,孙桂芳,倪彦伟.道德伪善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广州大学学报,2014(2):19-23.
[8] 王宏.多学科视角下的伪善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0(3):69-71.
[9] 倪梁康.论伪善:一个语言哲学和现象学的分析[J].哲学研究,2006(7):91-95.
[10] 彭放珍,李建华.论虚伪人格[J].现代大学教育,2001(4):99-102.
[11] 王强.“伪善”伦理学研究的双重困境[J].烟台大学学报,2011(4):7-12.
[12] 周斌.道德标榜与伪善: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伦理学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16(5):62-67.
[13]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14] 谭龙.儿童虚伪与学校教育[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5] 孙锋.大学教育的追求知识与道德的整合[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1):41-45.
[16] 王伟杰.试论“道德虚伪”的危害及成因[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68-69.
[17] 林火旺.伦理学入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8] 钟启泉.道德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9] 王昭昭.清洁自我对道德伪善的影响——基于具身认知的研究视角[D].武汉:湖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