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马洪波. 对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思考[J]. 青海社会科学,2016(4):47-51,90.
[2]彭福伟.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进展与展望[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8(2):46-50.
[3]淡乐蓉,王作全,张立,等.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伦理诉求和法律回应[J].青海社会科学,2007(6):160-164.
[4]李惠梅. 三江源草地生态保护中牧户的福利变化及补偿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5]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情况与建议[C]//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全国财政支农优秀论文选(2010).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2012.
[6]桑杰.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的调研思考[J].红旗文稿,2015(21):29-30.
[7]冷淑莲.关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思考[J].价格月刊,2007(2):3-8.
[8]马晓东. 生态风险治理评估研究:以三江源区为例[J]. 生态经济,2014(12):160-163.
[9]李博炎,李俊生,蔚东英,等.国际经验对我国国家公园立法的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42(5):20-23.
[10]王代红.绿色GDP核算体系构想[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5(11):14-15.
[11]张贺全.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确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5):8-18.
[12]龙珂,王熹微,李昌华.卫星通信在“三江源”生态监测中的应用[J].数字通信世界,2018(3):14-16.
[13]吴平.国家公园:解决人为碎片化生态系统问题[J].国际人才交流,2018(1):62-65.
[14]李芬,张林波,李岱青.国家公园: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J].生态经济,2016,32(1):191-193.
[15]吕植.创新三江源生态保护的科研体系、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J].攀登,2012,3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