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宋宇.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损害评估与赔偿制度化研究[J]. 中州学刊, 2014(6): 88-92.
[2]VERE P G, ANDREAS Y, TROUMBIS. Incorporating ecosystem function concept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by means of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the case-study of kalloni, lesbos, greece[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1, 47(1):77-92.
[3]PRITCHARD A. Statistical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J].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1969, 1(25):348-349.
[4]ZHU J, HUA W. Visualizing the knowledge domai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between 1987 and 2015: a bibliometric analysis[J]. Scientometrics, 2017:1102.
[5]陈悦,刘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 科学学研究, 2005(2):149-154.
[6]胡泽文, 孙建军,武夷山. 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3):131-137,84.
[7]廖胜姣. 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VOSviewer与Citespace的比较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7):137-139.
[8]王立盟,孟浩. 基于文献计量的生态文明评价研究态势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 2019(13):250-258.
[9]郑幸福. 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主体的看法[J]. 法学, 1990(9):30-31.
[10]童振华. 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法依法审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纠纷案件[J]. 人民司法, 1990(5): 14-17.
[11]郭院. 论海洋环境污染的损害赔偿责任[J]. 法学家, 1998(5):46-51.
[12]杨盘生. 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J]. 水运管理, 1999(6): 28-31,9.
[13]金瑞林. 环境侵权与民事救济——兼论环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J]. 中国环境科学, 1997(3):2-7.
[14]阎军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J]. 重庆环境科学, 1994(5):44-47.
[15]徐焕茹. 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立法及其发展动向[J]. 法学评论, 2000(5): 129-136.
[16]张红振, 王金南, 牛坤玉,等. 环境损害评估:构建中国制度框架[J]. 环境科学, 2014(10):4015-4030.
[17]曹东,齐霁.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的问题及破解路径[J]. 环境保护, 2014(17): 45-47.
[18]於方, 张衍燊, 赵丹,等.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研究综述[J]. 中国司法鉴定, 2017(5):18-29.
[19]赵卉卉, 张永波,王明旭. 中国环境损害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5(7):27-30.
[20]於方, 王金南, 王灿发,等. 如何推进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与赔偿修复?[J]. 环境保护, 2010(8):18-20.
[21]胡昌平,陈果. 科技论文关键词特征及其对共词分析的影响[J]. 情报学报, 2014(1):23-32.
[22]钟伟金, 李佳,杨兴菊. 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 情报杂志, 2008(7):118-120.
[23]CHEN C. Predictive effects of structural variation on citation cou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633.
[24]刘倩.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制度框架[J]. 中国环境管理, 2017(1):98-103.
[25]南景毓. 生态环境损害:从科学概念到法律概念[J]. 河北法学, 2018(11): 98-110.
[26]吕忠梅.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辨析[J]. 法学论坛, 2017(3):5-13.
[27]竺效. 论我国“生态损害”的立法定义模式[J]. 浙江学刊, 2007(3):166-171.
[28]吕忠梅, 理想与现实——中国环境侵权纠纷现状及救济机制构建[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1.
[29]於方, 张红振, 牛坤玉等. 我国的环境损害评估范围界定与评估方法[J]. 环境保护, 2012(5):25-29.
[30]刘鹏. 论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承担方式[J]. 西部法学评论, 2018(4):90-98.
[31]陈小康. 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因果关系认定探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21-25.
[32]孙佑海. 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的实现路径[J]. 环境保护, 2014(7):10-13.
[3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EB/OL].[2019-10-12].http://www.gov.cn/zhengce/2017-12/17/content 5-247952.htm.
[34]蔡守秋,张毅. 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原则及其改进[J]. 中州学刊, 2018(1):56-62.
[35]陈海嵩.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反思与重构——宪法解释的视角[J]. 东方法学, 2018(6):20-27.
[36]刘画洁,王正一.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研究[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7(2):30-35.
[37]冷罗生,徐淑琳. 论环境侵权法律救济体系之构建——以《环境保护法》第64条为核心的评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 81-86.
[38]窦海阳. 环境侵权类型的重构[J]. 中国法学, 2017(4): 264-284.
[39]陈泉生. 环境法学基本理论[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0]王世进,曾祥生. 侵权责任法与环境法的对话:环境侵权责任最新发展——兼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八章[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3): 402-407.
[41]赵旭光. 公共环境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建设[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7(4):78-83.
[42]于文轩. 论我国生态损害赔偿金的法律制度构建[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5):182-188,208.
[43]楚道文,唐艳秋. 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之主体制度[J]. 政法论丛, 2019(5):139-150.
[44]张锋,陈晓阳. 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缺位与立法完善[J]. 甘肃社会科学, 2012(5): 114-117.
[45]贾爱玲. 浅析环境侵权损害社会化救济的基金制度[J]. 生态经济, 2014(6):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