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陆红颖.姜夔梅词缘于西湖情事补正[J].文学遗产,2007(6):130-132.
[4]程章灿.“树”立的六朝:柳与一个经典文学意象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7-61.
[5]李聪聪、杨玉莹.浅谈姜夔词中的禽鸟意象[J].名作欣赏,2019(15):70-71.
[6]高峰.姜夔词的感官意象及其幽冷词风[J].江海学刊,2011(6):195-199.
[7]吴晗.词中声响弦外音——论白石词中的声音意象[J].词学,2016(1):51-60.
[8]吴平一.姜夔词题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2):113-117.
[9]孙维城.宋韵——宋词人文精神与审美形态[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0]郑新安.论诗歌意象的创造[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5-46.
[1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2]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陈书良.姜白石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5]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6]缪钺、叶嘉莹.灵溪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7]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9]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