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皮埃尔·布尔迪厄,汉斯·哈克.自由交流[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罗丹.罗丹艺术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3]房龙.人类的艺术[M].依成信,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张宗堂,张景勇.让高校“两理”变得“活”起来[DB/OL].北京:新华网,2005-01-19.http://news.sohu.com/20050119/n224022106.shtml.
[6]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7]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M]//饮冰室合集: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
[8]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腾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9]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0]刘好光.美育:唤醒和照亮人性之美[N].中国教育报,2011-03-07.
[11]常震波.解读媒介图本的多重文化之象[J].现代传播,2004(3):120-122.
[12]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3]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