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旭.主体困境与再生可能:微媒介中的自我镜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41-48.
[2]刘斌.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0(2):26-30.
[3]拉斯奇.自恋主义文化[M].陈红雯,吕明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
[4]黄臻.浅析戈夫曼戏剧理论中的“自我”[J].汕头大学学报,2012(6):51-53.
[5]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冯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HALL S, HELD D, MCCREW T. et al. 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M].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7]杨向荣.新媒介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20(12):46-52.
[8]王菱.第二媒介时代的主体建构[J].中华文化论坛,2011(5):170-174.
[9]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 霍桂桓,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 孙恺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12]阿格妮丝·赫勒.日常生活[M]. 衣俊卿,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13]李旭.媒介权力与媒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1):97-103.
[14]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 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5]雅克·拉康.拉康选集[M]. 褚孝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6]许正林. 欧洲传播思想史[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