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2\]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3\]李遇春. “说话” 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文体美学——从《废都》到《带灯》\[J\]. 小说评论, 2013(4): 30-42.
\[4\]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 王运熙,周锋,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王春林. 编年体、双线合一与戏剧性——《河山传》艺术形式分析\[J\]. 当代文坛, 2024(2): 98-103.
\[6\]陈平原.“史传”、“诗骚”传统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从“新小说”到“现代小说” \[J\]. 文学评论, 1988(1): 92-104.
[7\]刘明真, 栾梅健. 稗官职志 观风俗知得失——论贾平凹《河山传》的艺术新变\[J\]. 南方文坛, 2024(1): 96-99.
\[8\]贾平凹.河山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23.
\[9\]李星.世纪末的回眸:《白鹿原》评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0\]亚里士多德.诗学\[M\]. 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1\]唐德刚.小说和历史.史学与文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贾平凹.责任与风度:关于小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3\]孟繁华.变革时代的人民传记——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河山传》 \[J\]. 文艺争鸣, 2023(9): 141-144.
\[14\]杨辉. 推移与抒情:《河山传》里的世情、天地和众生 \[J\]. 扬子江文学评论, 2024(1): 58-65.
\[15\]贾平凹.贾平凹文集:第14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6\]韩蕊. 21世纪长篇小说城乡关系叙事\[J\]. 当代文坛, 2023(3): 107-113.
\[17\]贾平凹.天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18\]贾平凹,陈泽顺.贾平凹答问录\[J\].文学自由谈, 199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