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乔宽宽. 徽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现状研究[D].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1.[2]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 影印本. 北京: 建筑工程出版社, 1957.
[3]刘敦桢. 中国住宅概说[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4]陆元鼎. 中国民居建筑[M].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5]孙大章. 中国民居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6]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7]李允鉌. 华夏意匠: 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4.
[8]罗杰, 王金平, 贺美芳.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21(4): 214-217.
[9]陈庆军. 缺席与回归——徽州建筑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两个时期[J]. 学术界, 2012(3): 138-143, 286.
[10]朱永春, 潘国泰. 明清徽州建筑中斗拱的若干地域特征[J]. 建筑学报, 1998(6): 59-61.
[11]范超, 朱永春. 穿斗式大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以南方传统建筑为中心[J]. 建筑学报, 2013(S1): 127-131.
[12]朱永春. 徽州建筑大木结构类型及其地域特征[C]//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福州, 2014: 45-50.
[13]刘托.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M],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14]单德启. 冲突与转化——文化变迁·文化圈与徽州传统民居试析[J].建筑学报, 1991(1): 46-51.
[15]朱永春. 徽州建筑[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
[16]罗哲文, 王振复. 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7]卞利. 徽州传统聚落规划和建筑营建理念研究[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7.
[18]荣侠. 16—19世纪苏州与徽州民居建筑文化比较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7.
[19]周宏伟. 徽州传统民居木构架技艺研究[D]. 深圳: 深圳大学, 2017.
[20]寿焘. 徽州乡土建筑的建构体系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 2020.
[21]赵蓉英, 许丽敏. 文献计量学发展演进与研究前沿的知识图谱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0, 36(5): 60-68.
? [22]ARIA M, CUCCURULLO C. Bibliometrix: an Rtool for comprehensive science mapping analysis[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17, 11(4): 959-975.
[23]周文, 李俊, 包卫东, 等. 国内BOPPPS模型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9,42(3): 44-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