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oa “第二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体用逻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7004 “体”“用”是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思辨智慧的范畴之一,对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二个结合”创造了新的文化生命,这个新的文化生命的创造贯穿着主要与次要、主观与客观、内因和外因、普遍性与特殊性等一系列哲学辩证法,科学解答了“体用之辩”。总体而言,“第二个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体用逻辑可以分为对三个具体问题的回答,即:一是厘清文化生命体内容构成上主客体,并在主客体的有机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二是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发展之中根本的动力,在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作用下,推动文化生命体的更新;三是将创造文化生命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人民园地,在人民实践的火热浪潮中推动文化发展、文明创造走实走深。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1 6 1122245 李一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大历史观研究述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5027 习近平大历史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围绕这一热点命题,主要从内涵阐释、形成背景、形成过程、理论渊源、主要内容、时代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未来还需在四个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加强文本挖掘,提高研究的理论深度;二是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三是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提高研究的学理性;四是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的学科视野。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7 13 1193639 胡枫 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逻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7055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本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新时代的建构逻辑,需要在逻辑肇始之维,明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主体“在场”形态,奠定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前提;需要在逻辑证成之维,厘清“两个结合”的真切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融合、内容契合中建构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思路;需要在逻辑承转之维,体悟中华文化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的发展记忆及基因特质,探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路径;需要在逻辑拓新之维,秉持“文化间性”理念,开创文明交流互鉴空间,在坚定文化“我者”和文化“他者”中塑造“新的文化生命体”。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14 20 1137770 孙继曈 从“两个结合”的视角看红色文化的生成逻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3050 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两个结合”是探索红色文化内在生成逻辑的“钥匙”。首先,以“第一个结合”为视角,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过程中,明晰红色文化生成的理论逻辑;其次,在“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中梳理红色文化生成的文化逻辑;最后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提炼红色文化的实践逻辑,进而建构红色文化完整的生成逻辑。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21 27 1060518 蒋洁 文化消费主义视域下青年精神生活的异化及其消弭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3078 文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同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悖的错误社会思潮,其推崇和宣扬过度消费的价值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青年的精神生活,致使部分青年逐渐在文化狂欢、过度娱乐和标新立异中消解“求真”生活,敉平“向善”生活,并逐渐误导“尚美”生活。当前,文化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行其道,究其原因在于资本逻辑的裹挟渗透、网络媒介的技术赋权以及其对青年心理的迎合趋附。对此,必须要以政府有形之手规约网络资本运作空间、以强化媒介传播监管净化网络文化生态和以积极理性社会心态塑造青年消费素养等方面,有效抵制文化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实现青年精神生活复归本真。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28 34 1282970 吴莉君 制度规范与行为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的实践逻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2001 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将资本行为框定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上。资本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同样具有追求增殖和扩张的普遍性行为规律,通过将资本运动限度界定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界限、政府和市场良性互动的政治红线和社会道德层面的伦理底线内,进一步探寻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必须首先在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前提下,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资本治理效能。利用制度规范与行为引导“双管齐下”,构建规范和约束资本行为的制度机制,引导资本实现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并使资本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引导下有序运行。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35 43 1467423 杨馨怡,王程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延安时期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6109 延安时期高等教育的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这一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为此,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学以致用、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与抗战相结合、必须与战时需要相结合;特殊的时期,特殊的环境,培养出了特殊的人才,也创造出了特殊的奇迹;它在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上的突出贡献及优良传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44 51 1367419 田新民 藩镇割据对古代港城营建的影响探析——以五代泉州为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4107 泉州城是古代海港城的代表,对于古代港城兴起的原因,少有人探讨藩镇割据对其造成的影响。经过对现有史料、考古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古代藩镇割据分割了原有的经济区域,为新城市节点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而割据的统治者又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城市营建理念,使之满足新情况的要求,也让城市的职能从“政治营国”转变到“商贸港城”,最后,对工商的倚重需求又改变了原有的规画格局,为后世港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60 67 10100028 吴雨泽,汪晓东,司萍萍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5075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中的一种能级跃升,释放出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能。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解锁乡村振兴“新”力量,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治理振兴和文化振兴。目前,乡村振兴面临着基础设施匮乏、人才资源不足、农业科技力量薄弱和政策、体制不完善的现实困境,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着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内在支撑;加快培养科技人才,构筑乡村振兴的主体基石;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塑造乡村振兴的全新动能;推进政策协同与制度创新,提供乡村振兴的体制保障。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68 67 1882000 钟小清,赵麑 延安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4030 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和文化工程,具备政治、经济和社会三维属性。以促进延安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为目的,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延安红色旅游发展基础、典型模式及存在问题,从传承红色文化时代基因、加强红色文化影响力度、创新壮大红色文化旅游业态、提振红色文化消费活力四个维度,构建延安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推动延安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于弘扬中国革命精神、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凝结中华民族史观,激励人们继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78 84 1255822 王洁芳,尚瑞丽,段禄峰 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法意涵及实践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312061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全球文明倡议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全球文明倡议是一个体系完整的国际法理论创新,既为世界各国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明确了文明内涵,也为不同文明包容互鉴提供了法律遵循,还为国际社会共建法律共同体提出了基本准则。全球文明倡议的实施,要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为宗旨和目标,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创设全球性的国际文明对话合作机制。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85 91 1112106 云新雷,王超强 陕西省环境司法协作的优化路径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S202404079 环境司法协作作为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受到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陕西省气候环境多变、地貌特征复杂,面对环境治理现状的复杂性和跨区域性,陕西省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环境司法协作。环境司法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陕西省传统生态司法保护的不足,但仍然面临着环境司法协作立法支撑不足、未能突破传统司法协作理念的桎梏等,进一步完善陕西省内环境司法协作机制,需要厘清环境司法协作的理论依据,转变传统司法协作观念,建立环境司法专门化机制,从而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环境司法协作模式。 2024年10月25 00:00 2024年05 92 100 1496736 曹洋,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