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澳门历史城区基本情况
澳门历史城区位于澳门半岛内港的中心腹地,是一片保存着400余年中葡文化交流见证的老城区。2015年,澳门历史城区因其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的22 座历史建筑和相邻的8块前地而成功申遗,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订定,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7]。
2014年澳门《城市规划法》《土地法》及《文化遗产保护法》三部法令同步实施,填补了400余年其城市建设相关规范的空缺。此后,当地公共部门联合开展工作,对该城区自然资源的管理与不动产类文化遗产进行了广泛全面的普查,并且建立了以城市规划委员会为首的公众征询平台[8]。法令明文、机关协作、公众参与,如此三方合力的管理机制为澳门历史城区的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加速了现存问题的曝光,成为推动澳门历史城区公共空间改造的强大力量(图1)。
2.2 澳门历史城区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1)营造特色。通过对澳门历史城区公共空间的调研不难发现,其有三大显著的营造特色:一是城区街道自然蜿蜒,顺应地形地势。如乘山就水的民国大马路、周边西式建筑林立的荷兰园大马路以及置身于中式建筑之中的福隆新街等等,共同交织出高低错落的城市肌理,使人行走其间趣味非常[9]。二是城区前地、花园等节点独具特色,有别于他。前地如市政厅前地、岗顶前地等是澳门特有的公共空间类型,与广场类似而尺度稍小[10]。花园则大多是免费开放的小公园,以西望洋花园等欧式花园为典型代表。二者作为地域特色的展示窗口而闻名遐迩; 三是城区空间尺度宜人步行,细碎的公共空间高宽比大都在1:4,见缝插针般生长于建筑与街道编织的海洋之中,带来温馨的空间感受和步行可达的空间体验(图3)。
(2)存在问题。由于澳门历史城区历经多年变迁,其公共空间目前亦存在诸多问题,经归纳分类主要有三种:第一,城区绿地资源稀缺。据澳门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澳门半岛绿化面积不足全澳门的20%,而位于半岛核心部位的澳门历史城区人均绿化面积更是低于2平方米,可谓是整个半岛的绿化盲区。原本就人多地少、资源稀缺的澳门历史城区,只见旧屋舍、难寻新绿意,绿地在林立的楼房之间,仅仅是公共空间中的小小点缀; 部分不可多得的街边绿地还由于管理不当,而难以凸显植被美意。城区生态环境整体情况一般,人多绿少、亟待提质[11]。第二,公共空间碎片化严重。作为摘得全球国家及地区人口密度排行榜首位桂冠的区域,澳门半岛的人口密度高达5.10万人/平方公里[12]。坐落于澳门半岛腹地的历史城区更是在高密度的人口压力之下,而鲜见得集中且面积稍大的活动空间。除了几个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前地和公园,其公共空间大多被“里”、“弄”、“围”等精密的街道结构分割成散点状的星星地块,狭小杂乱,相互之间联系甚微。与商业相邻的街道亦频频遭到占用,对公共空间的梳理和组织成为当前公共空间优化的一大难题。第三,公共空间配套设施不足、部分场所同质化现象严重[13]。旅游业可谓澳门的经济支柱,但是配套设施的稀缺大大限制了澳门历史城区的发展。景区中游人在公建上憩坐、人车争路等乱象时有发生,给游人体验感以及市容市貌带来了不良影响。与此同时,不少公共空间缺乏有文化品位的场所精神,既难以体现出地域文化,又无法呼应各自的历史背景,形式单1 特色不明,尚待改善(图2)。
2.3 澳门历史城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1)环境提升。考虑到保持空间格局与肌理形态完整性的需要[14],集中的常见的绿色基础设施及绿地规划方法难以满足澳门历史城区公共空间环境提升的需求,而应该立足于其窄长型的地块形状特点,采用分散式、流线型的绿化方式加以取代,从而设计建设出多层次、可连通的生态绿点,汇点成线,连线为网,实现生态绿地雨水收集等多种功能[15]。
考虑到澳门历史城区公共空间面积不大、形态各异的现实基础,建议使用“点—线—面”多层植绿的绿化方式。其中,“点”层面专指对不规则的点状空间的改造,从小处做起,包括停车位拐角、点状种植池以及道路交叉口边缘等处,充分将被忽视的边角空间转化为景观绿地; “线”层面指的是将线性空间打造为可连通的绿带,如建筑墙基散水及墙角处等,这些区域因宽度过窄而利用率极低,不妨就此加以利用; “面”层面则致力于对屋顶平面、建筑外墙以及公共设施外表面等单一平面的绿化提升。垂直绿化、花盆花箱的摆放等能为公共空间绿量的提升做出贡献。综上,从澳门历史城区空间的密集性出发,制定灵活多样的景观环境提升策略,既能从质从量上改善公共空间的绿化情况,又能促进街旁绿地的利用率,以优化人的体验(图3)。
(2)零碎空间重建。目前,澳门历史城区中不乏碎片化的公共空间,对它们进行整合梳理是城区公共空间改造的一大重点,也是拓宽人的活动范围的有效方式。考虑到其复杂的空间背景,建议低干预地对其中混杂陈旧的建筑组团进行重组,打造若干个小型的点状活动空间,可弥补集中的大型空间稀缺这一弊病[16]。
调研发现,澳门历史城区中沿街的非文物建筑所构成的建筑组团可通过五种方式进行更新改造:第一,针对私人搭建的违规建筑,应拆除重组,以优化街景、集中绿地; 第二,对于临街一面过长的建筑,不妨适当从中打破,改善建筑的通风采光; 第三,就封闭式组团而言,可以通过局部拆除的方式将外部道路和内部庭院连通,规整化公共绿地; 第四,面对极其狭窄的街道,应当考虑沿街一列建筑的局部后退,以拓宽街道形成前院; 第五,由于澳门历史城区地处丘陵地带,不少建筑依山就势,形成高矮不一的组团,对此可将1 二层屋顶平台相连,来扩大人在平台之上的活动范围(图4)。
(3)文化场所营造。澳门历史城区不仅是澳门的发源地和城市发展的中心,还拥有最具澳门风情的旅游景点,在对其公共空间的改造中,特色文化场所的营造必不可少。作为澳门特有的文化
资源,历史城区中22座历史建筑及其相邻的8个前地具有极佳的展示价值。不妨学习日本、荷兰等国经验,充分利用建筑群的群体效应,将历史建筑打造为博物馆群实现建筑群的群体效应[17]。如对妈阁庙等景点周边环境进行传统特色挖掘; 将以岗顶前地为例的空间节点作为澳门醉龙节、侨博会等文化活动的场地; 亦或是为龙嵩正街等历史老街街道端口设置游憩设施,充分整合现有的曲艺、民俗、民间工艺和饮食等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图5)。
图5 妈阁庙、岗顶前地、龙嵩正街北端附近文化场所营造示意图
对于场所的配套设施完善,建议从物质实体和虚拟平台两项入手。在物质实体方面,可增设具有中葡风情的构筑小品、休闲娱乐设施以及标识系统等,并且依据人的行为特征合理摆放,以回应社会公众的使用需求; 在虚拟信息方面,设计智能手机软件,同时搭建微信公众平台,以通过扫一扫二维码获得诸如景点图文、导航服务和语音解说等信息,与此同时还为居民提供市政信息咨询等服务,让虚拟平台承担起文化传播和便利民众的效用。实虚结合的优化方式,一来有利于澳门历史城区特色鲜明的空间氛围的形成,二来能够以此活化经济带动文化消费(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