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 瑛(1978-),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董璟璟(1994-),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E-mail: 1451769181@qq.com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block; public space; compact; traffic tranquility; multiple function; child-friendly
DOI: 10.15986/j.1008-7192.2018.05.004
备注
作者简介:林 瑛(1978-),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 董璟璟(1994-),女,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E-mail: 1451769181@qq.com
街区是儿童生活最为密切的场地,街区的公共空间儿童友好是街区规划的基本价值所在。同时由于我国正经历着最大规模的城市化,人口高度集中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缺,我们街区内的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不能采用发达国家低密度发展模式,紧凑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研究街区公共空间的基本价值(儿童友好)与发展的必然途径(紧凑)的结合模式,既能满足我国“节约土地”的基本国策,解决我国地少人多的矛盾,也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最大可能满足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目标人群的使用需求,体现城市规划为公众利益谋福利的基本价值。
Blocks are the place closest to children's life, so the child-friendly public space is esscence of block planning. Because of the largest urbanization that China is experiencing, the highly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city and the shortage of land resources, the compact planning patter would b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children friendly public space of block in China instead of the low density development model used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a mode to combine the basic values of urban public space(child-friendly)with the inevitable development approach(compact), which would meet the need of China's basic national policy of "saving land" and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large population with the relatively little land in China. In the limited space it could also satisfy at the most the use of the target population including children to give the expression of the basic values that the urban planning i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ublic welfare.
引言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发布,要求城市应适应所有人,尤其是代表人类未来的儿童居住,并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考虑。街区是儿童生活最为密切的场地,儿童友好是街区规划的基本价值所在。同时由于我国正经历着最大规模的城市化,人口高度集中在城市,土地资源紧缺,街区内的儿童友好型公共空间不能采用发达国家低密度发展模式,紧凑是必然选择。
有关街区,一直以来各国积极研究。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西萨·佩里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变化,提出邻里单位的理论,住宅区结构从街道式向住区发展。60年代是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两位非规划师从各自的角度颠覆了二战之前的经典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理论,其中简·雅各布斯提出“街道眼”的概念对街区宜人性进行探索,提倡高密度、小尺度街区和开放空间的混合使用; 90年代新城市主义关于城镇社区的开发模式的两个主要代表TND(传统的邻里开发)和TOD(以公交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均从街区尺度角度出发,研究宜居性,其代表人物,彼得·卡尔索普提出了“创建密集街道网络、建设步行优先邻里社区”的设计原则。在我国,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街区建设,决定了街区将成为未来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我国现有关于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研究多半针对具体问题探讨设计要素,例如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汪芳教授等提出应该积极通过环境景观及设施,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水景游戏与交往空间,从而为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为隔代陪护者提供便利[1]; 或者研究设计策略,例如华侨大学姚敏峰教授等提出街区更新是一种动态行为,不仅仅意味着某个片段的结束,更重要的是通过预留发展用地,实现新陈代谢[2]; 还有研究社会责任与问题,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张晋石教授,提出风景园林设计师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多的跨学科的讨论、更多的社会参与、更多的道德问题的讨论和更多的勇气追求乌托邦[3]。而本文旨在运用综合的手段,研究街区的类型,将街区的基本价值与规划途径相结合。
1 街区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与途径
1.1 街区与街区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街区,通常是人口统计部门以相对明确的界限(通常包括街道、行政边界、河流、湖泊、铁路、山脉等)为边围成的区域,亦可将几个有共同特征的街道合并称为街区,用以统计人口,同时作为规划决策依据。规划领域的街区,引入Block概念,即Business(商业)、Lie fallow(休闲)、Open(开放)、Crowd(人群),Kind(亲和)。综上所述,本文将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以道路地界等人为边界或者河流山体等自然边界所围合的区域,主要用地性质为居住和商业的集中融合。其目的在于研究一种亲和舒适的人居空间。
所谓街区公共空间是指街区建筑空间以外的,向市民开放的、提供各种公共活动的或自然或人工的空间环境和场所,也称街区开放空间。既包括街区内完全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也应积极发展有公共潜质的半公共空间[4](主要指的是某些机构的内院空间,通过开放或者分时段开放的方式,提高公共空间体系的完整性和品质)。
1.2 “儿童友好”是街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价值所指1924年《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中提出儿童游戏与娱乐的权利,1933年国际建筑师大会通过的《雅典宪章》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了在住区内建设儿童游戏场的号召,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宣言》,再次确认了儿童游戏权利。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发布,将儿童权利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考虑,1996年《二次人居国际会议》和随后的《21世纪议程》被一些国家和政府整合共同促成了儿童友好型城市概念的形成[5]。 “儿童友好”并不是专指儿童,而是对所有人,尤其是以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友好[5]。而街区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如今,大型的冒险游戏设施①等开始引入街区的儿童游戏空间。如何让儿童在一个安全、安宁的街区空间中,愉快的游戏、生活、学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
1.3 “紧凑”是我国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必然途径所依“紧凑城市”是近年来欧洲国家对于控制城市蔓延问题而展开的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其中不仅包含着赖特的广亩城所提倡的功能融合的想法,在柯布西埃明日城市高强度的主张中也能找到一些规划研究成果[6]。1990年,欧共体发表的《城市环境绿皮书》正式把这一概念写入规划策略。紧凑城市不仅包含着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于城市内的紧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的概念[7]。 “紧凑城市”具有三个已经达成共识的特征,高密度的城市开发、混合的土地利用以及优先发展的公共交通[8]。我国东南部地区(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地少人多,紧凑发展是必然趋势(即使西部地区亦宜发展结构紧凑的模式,节约土地)。街区是城市的重要功能部分,相应街区公共空间建设的核心概念是合理布局、优化交通、功能混合、提升密度,以提升紧凑度。
1.4 儿童友好与紧凑叠加于街区公共空间的意义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单位,城市规划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理论芸芸,单就一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往往会顾此失彼。我国目前城市与人口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现实状况宜发展紧凑型街区,“紧凑”也是街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必然途径。而儿童是街区内的重点关注人群,“儿童友好”是街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基本价值所指,将两者叠加至街区公共空间,能满足我国“节约土地”的基本国策,在有限的空间内尽最大可能满足目标人群的使用需求,体现城市规划为公众利益谋福利的基本价值,一举多得。
2 儿童在街区尺度下的日常行为活动规律
本文研究儿童友好的规划价值与紧凑发展的规划途径叠加于街区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方法,因此,有必要首先研究儿童在街区尺度下的日常行为活动规律。借鉴时间地理学“路径”的研究方法,所谓“路径”就是人在时空轴上的一系列活动轨迹,帮助我们以更协调的方式来认识自己,认识周围的人和整个环境[9]。其表示法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对象尺度几个设定象限。同时结合高杰《日本儿童室外游戏空间研究及实践》中对大、中、小不同城市规模的儿童室外游戏活动空间类型的调查结果,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公园、自家院子、亲戚朋友或邻居家的院子、幼儿园或学校校园、道路或停车场[10]。以此为依据设计问卷,对无锡万科魅力城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对象尺度的游戏发生人群调查、时间尺度的游戏时间调查,以及空间尺度的儿童日常停留的游戏目的地调查。发放有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7份,以期管窥儿童的日常行为轨迹。
从总体上看,该街区儿童的日常行为活动呈现出随年龄的规律性,低龄儿童随看护人意志,学龄儿童活动时间段的高度集中,初中以上的儿童除了周末,鲜有出来活动。同时还呈现出随距离的规律性,空间距离越近,活动行为越多,与行程受阻也有密切关系,更多体现于交通的便捷程度。因此可以得知:①目的人群低龄化。1~6岁的低龄儿童是街区活动儿童的主力军,学龄儿童除了1~3年级以外,鲜少在街区公共空间游戏。其次,时间集中化。0~3岁幼儿的时间集中在9:00-11:00、15:00-18:00两个时间段,其余儿童基本集中在15:00-18:00、18:00-21:00两个时间段。②目的地近距离化。平日白天儿童活动多集中在街区院子和学校附近的游戏场地,以及三角公园; 傍晚时分多集中在商业街和三角公园,也会有部分家长带领儿童去1公里以内的大剧院附近的攀爬游戏场地(多半在近旁万象城解决晚餐,顺便购物)。③场地安全、玩伴热闹和设施新奇是目的地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3 儿童友好视角的紧凑街区公共空间的分类与设计研究
3.1 街区与街区公共空间的分类由于本文旨在研究亲和舒适的人居空间,按照上文的定义,街区主要功能为居住和商业的结合,因此本文主要按功能划分街区,有商住型休闲街区、商住型旅游街区和居住街区等类别③,而街区公共空间则按照形态划分,主要包括线状、点状和面状开放空间(表1)。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居住街区也含有商业配套,只是从比例而言,居住占据主要地位,而商住型休闲街区主要是指供市民休闲娱乐的街区,商住型旅游街区主要指为游客旅游服务的街区。
3.2 儿童友好视角不同类型紧凑街区公共空间的规划重点与设计策略依据儿童日常游戏活动问卷调查的结果,街区是儿童日常生活学习接触最为紧密的场所,居住在街区内,学习在街区内,日常娱乐游戏也多在街区内解决。
(1)线状空间的合理规划保证了交通的安全性。不少儿童在上文的调查问卷“哪项特点吸引您” 中注明“妈妈觉得安全,或者奶奶要跳广场舞等”。交通安全是出行安全的基础。在街区内倡导绿色出行,远比整个城市要便捷得多。线状空间的规划重点在于合理安排综合道路系统,串接各点状面状空间,精心设计儿童必经线路的交通方式、停车方式、短暂休息等候区域。同时,在儿童活动集中的时间段,实行机动车分时段禁行措施,也是不错的选择。不同性质的街区线状空间关注重点略有不同,例如方案“紧凑·生活”由于选定地块是无锡魅力万科城,提出“街区小黄车”的理念,由物业牵头,基于对街区内以及街区附近儿童经常出行的目的地的调研,合理选线,设计站点,解决日常出行时公交线路覆盖上难以到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是这样的理念,在由多个小型新老社区混合的北京天通苑街区(方案“最后一公里”)就不适宜,可采用另一种规划策略,将市区级、长距离公交线路合并整合,多绕街区外围布局,全面调研街区内人群需求,设置短距离小公交覆盖内部道路,结合骑行道和步行道,来解决“最后一公里”。
(2)点状空间的合理布局与设计保证了娱乐的便利性。上文的调查问卷中显示,点状空间由于距离近便,哪怕设施缺乏,但是只要有场地,有玩伴,仍然是街区使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当今社会,一个距离遥远的大公园大广场即使设计良好,其使用频率往往不如那些面积狭小却精致实用的 “口袋公园(广场)”。合理地选择地点,增加点状空间的分布密度,改善设计品质,能极大地保证娱乐的便利性。具体来说,选择儿童日常生活学习的必经路线上的节点,如幼儿园中小学门口,商场、超市附近,结合街巷、商业街、旅游休闲节点设置等。例如方案“最后一公里”,合理设计各种交通方式的转接模式,并选择若干个环境适宜的地铁站和公交总站附近、幼儿园中小学等机构附近、街道转角、住宅院落等场地进行节点改造,结合设施原有特点,形成特色等。而方案“紧凑·生活”则通过合理选择街区小黄车的车站位置,以及通过电子显示报站屏(插播动画)、结合站台设计简单的游戏设施等精致紧凑的设计细节,为儿童提供日常娱乐场所。
(3)面状空间是街区儿童友好性的点睛之笔。面状空间与点状空间的区别在于面积。本文参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16年版)中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的设置规范界定大小。以居住区小游园规模的最小值为划分界限,小游园以上规模(含小游园)的公共空间界定为面状,不足的为点状。面状空间由于规模适宜,是点状空间不能比拟的。面状空间往往结合上位城市规划布局,紧凑有序,除了商住型旅游街区,其功能多与社区公园类似,多以群众性文化教育、娱乐、休息等活动为主。例如无锡魅力万科城的三角公园,结合周边商业街,功能适度混合。场地内西面设计了一片起伏的仿山丘峡谷地形,不同的高差与坡度,满足各年龄段儿童的攀爬需求,同时紧邻一相对平坦地块以高大的无患子提供夏日的荫蔽,其下布置座椅以及简单的跷跷板、木马等设施,混合了家长休息、社交以及低龄幼儿简单游戏的功能,成为紧凑的、儿童喜爱的面状街区公共空间。面状空间的位置选择与设计还应该重点考虑可达性与交通安全线路设计。
4 儿童友好视角的街区公共空间的紧凑化案例研究
下面以青岛中山路街区为例,探讨儿童友好视角下的街区公共空间紧凑化途径。试图营造一个儿童友好的、适度紧凑的商住型旅游街区。
4.1 青岛中山路街区概况青岛中山路是一条全长约1 500米的老街,始于1897年德占期,原分为两段,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名斐迭里街,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的“青岛区”,也叫“欧人区”; 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名山东街,属国人居住的“鲍岛区”,也称“华人区”。本方案“为幸福而设计”所在地即以中山路为中心,面积约150 公顷的用地。街区内有传统里院建筑、也有各种欧式建筑,还有现代商业购物场所,是一处典型的商住旅游街区(图1、图2)。街区历经多年风雨,现存少量闲置地未能很好的利用,交通复杂,绿化面积明显不足,且彼此没有延续性。方案基于儿童友好视角,构建小尺度慢行的紧凑街区。
4.2 定位准确、合理布局、紧凑发展青岛中山路街区由于种种原因多次改造均未能成功带动旅游,反而影响了原住民的生活,本地市民由于交通不便也鲜少前往,地铁的兴建为这一街区带来契机。方案“为幸福而设计”放弃了传统的发展旅游经济的模式,通过关注街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性的营建,提升原住民的幸福感,实现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带动街区活力,并以此活跃旅游经济(图3)。方案以中山路历史为线,将场地分南北两个片区,南片区重点在于发展商业旅游,北片区重点在于拓展多种居住可能。结合现状,以数量多、分布广的点状空间为主体,紧凑发展,尽最大可能拓展儿童身边的游戏场地,均衡发展点状、线状、面状空间,形成完整体系。如以旅游功能为主的劈柴院等处,改造的重点不在于取悦游客,而在于关注空间的儿童友好度,例如色彩、尺度、无障碍设施等,首先满足生活在其中的居民需求,同时也能保全一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这是当今旅游最需要的“情趣”(图4、图5)。
4.3 提升公交舒适度及沿线空间节点的线性集中自小汽车大力发展以来,城市蔓延,交通恶化,相关人员大力提倡公交优先,但是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需要切实提升公交舒适度。公交舒适度表现在公交自身质量品质提升,线路及站点设计,多种交通联运系统整合,乃至城市布局等方面。本方案重点在于公交线路的整合。该街区原来公交线路交分布不均,破坏了场地完整性。方案中,基于对场地内及周边公交线路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整合公交线路,通过单行、所有车辆限行(天主教堂前的肥城路)和仅允许公交分时段限行(中山路)的方式,提出“让慢生活流行起来”的概念(图6)。公交选线和站点的布局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两种改造模式,首先应用“节点优先”的模式,利用公交线路将著名景点、历史建筑、商住节点等串联; 然后应用另一种“公交优先”模式,根据线路分布的顺畅性、合理性以及站点间距适当调整公交线路上的建筑功能、景观环境,完善线路布局。让公共交通在不穿越、不干扰慢性系统的基础上,覆盖街区生活的各个角落。只有这样,保证了公交舒适度,才是减少机动车交通的有效途径,让街区慢生活流行起来。
4.4 提升慢行系统的方便性及设计质量紧凑城市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通过紧凑提倡慢生活,遏制城市无序蔓延。本方案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提出不同的慢行线路,关注慢行系统的方便性与舒适性。选择天主教堂步行街,中山路半步行街等商业道路以及传统里院建筑、新建居住建筑外围道路及内院空间进行改造,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慢行链(由于青岛的丘陵地形特点,主要以步行为主),提升不同人群的幸福感。对于旅游人群,从地铁站出发,沿劈柴院—天主教堂—中山路—栈桥线路,感受青岛的传统与现代; 对于市民,沿中山路—百盛—栈桥线路,漫步青岛核心区,体味老青岛的民风与海风; 对于居民,从各住区出发,通过四通八达的路网,享受幸福生活。慢行系统串联起各住宅内院,中小学校幼托机构,购物广场,城市公园等角角落落,通过面广量大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场地改造,多种功能整合,提升空间的利用率。例如劈柴院周边道路,原有的车行道拥挤混乱,通过压缩车行道空间,调整车行道线形,规划大量趣味化路边停车以及拓宽步行道路,合适地段增设休息节点的方式,将冰冷的道路转化为温馨的街道(图7)。
4.5 提升街区儿童友好型品质,强化公共空间的兼容性该街区通过对以儿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幸福感的关怀,结合街区内的旅游目的地改造,自下而上地带动旅游经济。本方案将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分为居住单元、商业单元、旅游单元等,并选取不同的节点改造,强化公共空间的兼容性。如劈柴院,属旅游型居住单元,首先改善周边道路,保障交通安全,步行优先,保障儿童出行的安全性; 其次完善院落内部功能,保障儿童及居民利益,让幸福的生活带动游客的旅游激情。再如旅游型商业单元中山路,划分功能分区整合商业态,改造成仅限公交分时段限行的半步行街,完善休息设施,沿街商业设施及街道家具系统化,增设儿童游戏场所。而对于商业型旅游单元天主教堂前的肥城路,重点在于步行系统的改造,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旅游休闲环境。同时根据景观节点分布情况,增设中山路一头一尾公共空间,立体处理停车与游憩,以儿童游戏空间为主,综合容纳各种休闲活动。
4.6 保障街区公共空间安全空间安全是儿童友好的基本要求,包括交通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等。本方案中通过整合道路系统,让步行系统贯穿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居住、游戏的所有场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部分居住组团外围(如劈柴院),压缩车行道,并使车行道适当曲折以减低车速,同时结合曲折的道路增设停车位,让位给步行系统及休息空间,保障院落交通安全。
5 结 语
街区公共空间是儿童日常使用最为频繁的场所。本文从其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入手研究街区公共空间基本价值(儿童友好)与发展的必然途径(紧凑)的结合模式,既能满足我国“节约土地”的基本国策,也能体现城市规划为公众利益谋福利的基本价值,在我国广大的城市街区内具有极大的普适性。文章最后以青岛中山路街区为例,将上述观点进行实践,总结出定位、布局、线路、兼容性、空间安全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将街区建设为“城市幸福的目的地”。后续将继续细化各种不同类型空间的设计要点,从技术的层面进一步研究可行性,同时加大研究实践,并总结经验。
- [1] 汪芳,王彩霞. 学前儿童及其隔代陪护者视角的住区水景研究[J].中国园林,2015(8):67-71.
- [2] 李雱,费友克. 城市开放空间网络构建 ——苏黎世从“灰色城市”到“宜居城市”的规划实践启示[J].中国园林,2014(12):67-70.
- [3] 张晋石.非正规住区与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设计[J]. 中国园林,2013(12):5-9.
- [4] 林瑛.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与设计:国外儿童友好型城市开放空间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4(11):36-41.
- [5] 丁宇.儿童空间利益与城市规划基本价值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9(7):177-181.
- [6] 韩笋生,秦波. 借鉴“紧凑城市”理念,实现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国际城市规划,2004(6):23-27.
- [7] 温春阳,周永章.紧凑城市理念及其在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 南方建筑,2008(4):66-67.
- [8] 吕斌,祁磊.紧凑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08(4):61-63.
- [9] 柴彦威,王恩宙.时间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J]. 经济地理,1997(9):55-59.
- [10] 高杰.日本儿童室外游戏空间研究及实践[J]. 风景园林,2012(10):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