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陕西省“十二五”古籍整理重大项目“陕西古代文献集成”(初编)子课题“《刘绍攽全集》整理”(SG13001·集072)
作者简介:浩小艳(1991-),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美学; 冯 阳(1976-),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美学。E-mail:fffyyy304@163.com
(School of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Law, Xi'an University of Arch. and Tech., Xi'an 710055, China)
Liu Shaoban; Jing Yu Ji; poetry; aesthetics
DOI: 10.15986/j.1008-7192.2019.02.015
《经余集》是刘绍攽的诗歌代表作。通过分析《经余集》中的代表性诗篇,来探寻刘绍攽所传达的诗学审美思想。认为其诗作风格既笔触雄健,意象苍茫,又有着秦地慷慨激昂的刚健雄浑之美; 既感念历史人物,有抒怀悲凉的壮美,更有反应诗人内心柔思体悟之优美,整体上形成了多元化的审美格调。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etic aesthetic thought by analyzing the representative poems in Jing Yu Ji, Liu Shaoban's main poetry masterpiece. It is believed that his poetry is of the style filled with not only wild strokes and boundless images and also the impassioned and vigorous beauty of Shaanxi. The anthology expresses poet's gratitude to historical figures, the grandeur of sadness, and the gracefulness of the poet's inner tenderness, which has formed a diversified style of aesthetics.
刘绍攽作为清初“关中四杰”之一,一生穷经极理之余又嗜诗撰辞,《经余集》是其诗歌创作的一部总集性作品,共六卷,收录了其诗作218首。其中五言古体诗21首,七言古体诗33首,五言近体诗58首,七言近体诗45首,排律6首,绝句55首。其中还收录了王小山、吴镇、胡静菴、郑方城、郑天锦、解含章、张风林、吴澹人等29位名家学人的213则评语。《经余集》是现今收集刘绍攽诗歌作品最全的一部集子,其另外一部集子《于迈草》里的诗作基本收录在内。《经余集》现见到的版本以乾隆35年刘传经堂藏版居多,另外还有光绪庚寅中秋浣玉轩刊本及其他一些未辩具体年代的清刻本,这些版本都有胡釴的序、吴澹人的诗、题辞及李元锦的跋。但是从版式和内文看,版本之间差别不大,基本是以乾隆刘传经堂藏版为祖本的不同时间的翻刻本。
《经余集》是刘绍攽诗歌审美观的集中体现。吴澹人先生赠诗云:“诗囊只余事,经库是前身。”又云:“胸襟自贮中天月,手腕尤挥西岳云。”[1]2其一生主要以研习儒家经典、传道授业为己任,只把作诗著文看成是经余之事,所以有《经余集》之由来。《经余集》是反映刘绍攽诗歌审美的代表性作品。由于刘绍攽别具一格的诗歌观、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对诗学的独特见解,从而在诗歌风格上形成了特定的审美追求,其诗歌创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格调。
刘绍攽生活在中国古代北方的关中地区,受到整个秦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诗作也流露出典型的地域特色,更是受到《诗经·秦风》以及汉唐气象的影响。刘绍攽《二南遗音》中云:“先天图坎、艮居於西北。故天下山水之源多在关中。山水者,上应元象,下循地络,郁而为人文。是以《风》始二南,《雅》《颂》始丰镐,五言始苏、李,皆关中也。代有传人,世所共见[2]1。所以刘绍攽诗作具有秦地的刚健之风,直抒胸臆却又格调雄浑。其《灌县》诗:“大江真作带,半壁倚青山。山势联千嶂,江声彻百蛮。鸟鸣红树里,人在碧云间。履险今方始,前行玉垒开。”山势的层峦叠嶂,涛涛如雷般的江声,使得整首诗大气磅礴,慷慨激昂。胡静菴评价这首诗,谓其“浑灏流转,如选兰集者以为压卷。”再如描写汶川古道的这首《汶川道中》:“山高长蔽日,滩响壮如雷。风曀连天暗,尘沙拂面廻。遥看旌旆动,队队熟蛮来。”以高山、响滩、暗沙、旌旆等意象,塑造出一幅山高滩响,乌云密布,风沙拂面的“有声画”,进而表现蜀地汶川气势之宏大以及地理位置之险奇。《汉碑》则描写了曲阜孔庙汉隶的气如长虹:“八分破而隶书出,王生化鸟事渺茫。下邽三千久灭没,世传漠碑重琳琅。……孔宙孔宏得天法,元圭漆玉蛟螭盘。可怜十纸特绝伦,质虽浑厚气乃振。字身藏颖秀清劲,钟王颜柳何足云……君不见此碑竟似鼎跃水,光凌河汉化白虹。”
汉碑作为东汉中晚期碑刻以及隶书发展成熟的产物,典雅凝整。雍正五年因回禄之灾后,特下诏大修圣庙,拣选篆刻,备极崇焕。曲阜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整个碑林数目众多,仅“御碑亭”就有13座,规模宏大,各式建筑琳琅满目,《汉碑》诗不仅凸显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崇敬之气,抒写了隶书的清劲有力、宏放洒脱、气质浑厚的雄浑激荡之美。
刘绍攽在《经余集》当中写了很多地点,大多以现今陕西、四川地域为主。如陕西地域的甘泉山、嵯峨山、西乡、留坝、紫柏山等地,四川地域的汶川道中、茂州道中、观音寺、岳忠武祠、什邡道中、昭化、南充等地,另外还涉及到河南、河北、兰州、山西等地。刘绍攽写地写景,不仅是单纯描绘这一景物,而是运用精巧的词藻与真挚的感情来抒发其对某地的情感,因而多以咏史怀古为主,苍劲中透露着壮美,豪迈中弥漫着对古之贤者的敬畏与惋惜,如《紫栢山张良辟谷处》:“古柏森森覆碧岑,功成物外惬幽寻。无端女后来相强,犹悔当时入不深。 ”
张良作为“西汉三杰”之首的功臣,深知刘邦不会容忍自己的智谋,在建国之初审时度势而隐退于秦岭深处蜿蜒迂回的紫柏山,根据刘绍攽的另一首诗《留坝》“古磴盘盘过武关,清流一曲自回环。千峰当户千章绿,人在翠微杳霭间。”可知被古柏所覆盖的紫柏山地貌奇骏,一曲清溪淙淙而下,草木苍翠而云霭缭绕。进而张良庙愈显幽静肃穆的古朴典雅之风。所以刘绍攽感慨张良审时度势却又无可奈何的功成身退之后,自寻惬意幽远之所,辟谷隐居,潜心修道养精的超然洒脱之气。
刘绍攽还以抒写三国人物墓地,来感慨以往的英雄人物。如位于现今四川阆中的张飞墓,即《张桓侯墓》:“都督表初至,前锋失将军。无能棣连鄂,何以鼎三分。鼪鼬愁荒垒,松楸淡夕曛。伐吴师未济,遗恨阆山云。”
张飞因生前被刘备派去守护阆中,因关羽被杀,本就性情暴躁的张飞命范疆、张达连夜赶制白色盔甲以备伐吴,却被不堪忍受重压的范、张二人所杀,其一生征战沙场,豪气冲天。所以作者在此抒发对其伐吴未济,魂葬阆中的壮美之情。与此历史背景相关的还有《庞士元墓》:“冠冕南州士,天隅土一邱。如何初返旆,不及见封侯。庙古阴廊暗,风高拱木秋。大星殒五丈,遗恨共悠悠。”
庞统道号“凤雏”,胸怀韬略而素有大志,才智可与诸葛亮相媲美,其所葬之地即为落凤坡。刘备虽重视其才智,但在庞统生前并未对其封侯拜相,只任其为副军师中郎将,后在进攻雒城(今广汉市)时,因骑刘备“的卢”马而被伏兵的流箭射杀,年仅三十六岁。所以作者在颔联一唱叹,进而尾联感慨其壮志未酬,遗恨五丈原。与此感慨相似的还有《朱仙镇》:“雄镇气吞敌,上将空驻兵。黄龙不可到,河山半壁倾。清明失图画,艮岳堕峥嵘。呜咽愁汴水,如闻泣冬青。”
朱仙镇位于我国河南开封,为四大名镇之一,在历史上是水路交通要地。由岳飞指挥的朱仙镇之战就发生于此,虽然此次战役历史界争议颇多,但无疑使得朱仙镇颇具浓厚的历史韵味,所以词气激越又苍凉悲壮,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面对河山险失,江山失色的愤懑不平,更是对爱国将士岳飞“堕峥嵘”的感叹,尾联更是字字催泪,以汴水和万古长青的冬青树的悲泣呜咽,来寄托作者的哀思情怀。
铜雀台不仅是三国曹操妄想锁二乔,金屋藏娇的神秘之地,更是河北临漳县的交通胜地,一直以来对铜雀台的诗词颇多,但刘绍攽在其《铜雀台》中:“邺下草色青,漳水浮云白。西台六十丈,胜地临通陌。目极千里空,飞鸟逝安适。不见锁二乔,春深风雨夕。”
以“青草”“白云”“西台”“飞鸟”等意象,宛若临摹起一幅雄浑阔达,使人怅然慨叹的画境,如王维诗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首句意象的铺陈,尾联用典,引人沉思,正如胡静菴所说“起结真辋川”。
关中民风质朴,关中文人的诗风也大多体现其质朴厚实的人格特征。刘绍攽诗风中也有这种审美元素,所以往往以简单平实的语言来表达对人物自然而真切的怀念以及寄托。钟嵘《诗品序》中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3]2以及刘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4]715指出诗歌以及文学创作的发端就是表现人的情感,而情感又促进了审美对象的生成。刘绍攽在《果州书怀》中就表达了浓浓的真挚亲情:“颇怪欧阳詹,弃亲事远游。盖将求有得,用以忘亲忧。鸣呼竟何成,寂寞异乡休。何如老莱子,彩衣娱白头。”
自愧未曾如老莱子般尽孝,质朴的情感通过平实的文字而展现自己思念逝去的亲人,凄美之情溢于言表。王时翔(号小山)更是评价此诗“纯古淡泊,居然汉魏之音”。
另外,《苦离别》更是每次读来令人潸然泪下:“颜子居陋巷,簟瓢娱一生。高堂颜路在,泌水难为情。在家忧甘旨,离家百忧并。万里幽燕道,何如肄农耕。”
颜回一生一簟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而颜路作为颜回的高堂父,面对儿子先逝于己,悲恸之情难于承受。所以作者在背井离乡、深居简出之时,感念颜回之艰,深思人生之难。全诗发于其性情,深沉悲肃,简淡而平实的笔法,明洁的语言,不务雕饰而情感自见。其好友杨鸾在《陈吾亭诗序》中道:“夫情动于中,而后有言,言之不足,故长言咏叹以出之。是言者,心声,而诗者,情之寄也。夫如是,径情直遂之言且不可以言诗,而况无情之词乎?”[5]605所以刘绍攽诗文从不矫揉造作,只以诗抒发其真挚情感。
刘绍攽与胡釴、杨鸾、王垣同师出于王兰生门下,互相谈诵诗文,互赠诗文不仅仅是他们友谊的象征,更在其中交谈学术以及诗文创作思想。刘绍攽的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真情质朴的审美格调,尤其表现在与友人的赠答诗中,如《寄吴士安》:“龙门波浪跃河鲤。河鲤瞥起拏空虚,雷轰电掣先后驱。淋漓元气神变化,赤豹黄罴鸣山隅。知君选胜快幽赏,韩原汾睢一俯仰。兴酣落笔倚夕阳,万里风云森莽苍。”另如《秋日寄吴士安》:“微才早岁憇岩阿,雕刻无能负薛萝。经库钻研诗最少,秋容淡荡句偏多。西风木叶高天迥,北岭云霞晚日和。为问词源倾禹浪,等身着述竟如何?”就以丰富的史实与典故表达对吴镇才情的赏识以及对其鸿鹄之志得以施展的欣慰,词藻考究而情真意切。其好友胡釴更是评价此诗:“东坡谓工部诗外大有事在,吾于九畹亦云,读此可见。”另有《赠学院吴澹人先生》:“稽古情深乐典坟。堂上朱丝晖日月,阶前白鹄起风云。霜威映彻冰壶鉴,彩笔裁成绣箧文。寿考作人端有自,闽江海峤被河汾。”胡静菴亦评价此诗“胎息杜陵”。
刘绍攽与胡釴二人之间的赠答诗也较频繁,《冬日寄胡静菴》这首诗在印周看来颇具“杜陵神髓”:“边塞霜天隔,何时复合并。新诗惟我读,古谊与谁明?词组群公贵,三杯五字成。遥遥千载后,髯客共知名。”另外《答胡静菴》:“思君昨夜剔明釭,今日迢迢鲤一双。五柳归来诗漫与,满园松菊倚南窗。”把二人情深意切的交往表达得淋漓尽致。胡釴一生仕途坎坷,朝考不利,虽壮志满筹,情系天下,却终遭不公平待遇,跟作者一样都属于当时的落寞寒士。所以胡釴在看透官场的黑暗之后,潜心研习诗文学术思想,教化育人,刘绍攽一生也未曾执意追求仕途,只是究心经史,探寻儒家道统,从其晚年主讲于兰山书院时的《四书凝道录》就可以看出。在诗中刘绍攽就将胡釴比作追求自然闲适,只愿对菊吟诗的陶渊明,不仅对胡釴之内心理解深切,更渴望好友走出阴霾。
《中秋不见月为邑侯崔漫亭先生作》,以辞藻精美之语,对月寄托思友之心切:“乾隆辛卯岁八月,中秋节,满城望月人举头,频骚屑。天色暗淡頽欲流,不见玉钧照金阙。一自离毕雨蒙蒙,朝朝夜夜雾如结。……白头不愁少陵容,蒦茅可折灵氛占。瑞露纵横祥风吹,乘马不惜荆钗鬻。”回想好友为官清廉,为民劳心,捐资修学宫,用自己的俸禄买骡马以供差使,以济民乏,甚至卖掉随身乘马及夫人荆钗,以置学田同,政绩卓越。
刘绍攽因为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从而使其诗歌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其诗风不仅雄宏磅礴,刚健苍劲,而且清新婉约之诗也不少。有《望甘泉山》《嵯峨山》等山水的清幽隽永,有《和申幼舆看杏花》《题申怀伸倚阑看荷小照》《桐花落》《玉兰》《对菊》《腊梅》《牡丹》等花鸟的灵秀多姿,有《伏羲庙》《邵子祠》《游无极观》《观音寺》《峪口山寺》《甘露寺》《梓潼庙》《梵声》等寺庙的古朴幽雅,有《初春偶成》《春日郊行》《惜春》《初夏》《夏日》《秋夜》《初冬》《初冬次幼舆韵》等四季的绮丽变化,以及《书斋》《书斋杂感》等对书的沉思冥想,还有《晚行》《望雨》《煎茶》《独酌》《闲步》等对生活细腻入微的感悟,大有南方诗风的清新幽远之美,兴象超然而意在言外。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6]89历代文人墨客对山川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从不吝啬词藻,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骨子里崇尚自然,追求闲适高雅生活的情怀体现。再加上山水等自然景物经过审美主体心灵的陶钧,结合当下情感的显现,即成为一种物我浑然情状,进而达到物我和谐共鸣的审美境界。所以,山水的风情别致刺激了无数审美者的感官,同时,也使得审美主体在山水自然物的一系列审美意象的契合之下,达到心灵的净化。所谓“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并与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合矣”[7]2345。
刘绍攽的《望甘泉山》:“山之高兮,其色青青。我将登兮,未知所从。憇于林兮,豹雾冥冥。饮于涧兮,龙蛇峥嵘。方欲停足兮,风雨溟蒙。归来归来,龙不可扰兮,豹贵隐形。”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山色朦胧、水雾萦绕,涧溪潺潺、林峰峥嵘的美景。诗人以“我将登兮,未知所从”来形容首句山如何之高,以“方欲停足兮”来形容山间之“风雨溟蒙”。用含蓄而简洁晓畅之语,为我们营造出动静相应,宛若仙界般让人流连忘返的诗境。正如朱庭珍所言:“作山水诗者,以人所心得,与山水所得于天者互证,而潜会默悟,凝神于无朕之宇,研虑于非想之天,以心体天地之心,以变穷造化之变……造诣至此,是为人与天合,技也进于道矣。”[7]2345同样,《嵯峨山》也是以“空有密云,嗟原隰兮。林木濯濯,泽何及兮。白石巉巉,危岌岌兮。山兮有灵,毋崨嶫兮”。塑造了大自然山水如宇宙般大化无源,浩渺无垠。山石的巉巉巍巍,林木的郁郁濯濯,乌云的昏暗莫测,都为我们展现了造化的生机与意境的灵动深远。甚至普通的一个小山村,在刘绍攽笔下,也变得山水荡漾,生动灵秀而富有神韵之魅力。如《杨杜歌》:“水出碧山流四野。水泱泱,山苍苍,千林萧疎落日黄。”在寄意山水云林的性情之下,来表现其“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旨趣,灵动多姿,逸趣横生。
刘绍攽诗中有很多取景咏物之作,颇具清新淡雅之诗风的是为杏花、玉兰、荷花、腊梅等所作之诗,其《题申怀伸倚阑看荷小照》:“池头滟滟秋波连,翠袖湘魂叶田田。色夺笑脸香飘袂,仙掌红云隔画阑。自擢淤泥摽贞性,不同春卉斗婵娟。斑帘十二卷轻碧,中有幽人倚槛看。”这首诗为我们展现莲花的娇艳多姿以及生动而富有灵性的清幽纯动之美,进而托出其“不与凡花争奇艳”的高洁独立,才引得“幽人”隔帘倚槛看。整个诗作亦如清水芙蓉般清新自然,令人舒心悦目,心逸恬淡。《玉兰》说:“辛夷之质檐卜光,皎洁迎春只雅妆。齅比畹兰偏戴雪,色敷秦粉更含香。风吹棃苑声凝袖,月过梅岩晓借霜。烟雨楼前频怅望,空蒙宛在白云乡。 ”用平实而不加修饰之语,浅吟玉兰之莹洁清雅,幽香远溢,宛如浸满世间所有的纯美,令人神思向往。胡静菴称此诗:“不雕锼而神韵自极工丽。”
历来对梅花的诗词数不胜数,但刘绍攽的《蜡梅》句句有典,采用独特的创作风格尽显梅花之傲骨:“蜡前冬后群芳尽,另是梅中一样开。故借轻黄嫩柳色,偏撑老干试霜来。香传半树蜜千染。”其诗最后一句与山谷老人黄庭坚《从张仲谋乞腊梅》中的:“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韵味极似。因为清朝倡导实学之风,再加上刘绍攽本身工古文词,所以其诗多用典故等文史知识来表达对事物蕴含的情感。刘绍攽在此诗中用“轻黄嫩柳”之清新颜色的对比,来反衬梅花的沉郁幽香,令人沉醉在仿佛被香蜜浸染的梅林之中,使得此诗读来不仅让人叹为观止,更深深细嚼之弦外余音。
刘绍攽诗作中的祠堂、寺庙则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余音绕梁,其诗《伏羲庙》:“丹甍矗云表,古木护灵祠。显道四营后,开天一画时。卦名衰世意,图象至人知。心法圜中起,神明万古垂。”“卦名衰世意,图象至人知。”尽显伏羲画卦奥窔的幽深多妙。胡釳谓此诗“语语精粹,非深于易者,不能道。可继朱子《斋居感兴》”。刘绍攽的《周易详说》就是其主要解经著述,厘清正岐,“博而精,详而挟,惣括百氏辨析微芒,此四圣之功臣,而易学之全书也”(《周易详说》项樟序)。此书梳理了《周易》的传承体系,并且旁搜曲引,纵览各家之解说,融会贯通。以及其感念邵雍的《邵子祠》:“大易图象隐,高贤独启蒙。圜中神道德,观物窍鸿蒙。遗像思垂钓,闲庭欲驾风。百原如不作,谁辟画前功。”谓其探索鸿蒙,通神明之德,道学象数以利天下的贡献。因为刘绍攽所著《〈皇极经世书〉发明》(十二卷)就是研习邵雍,结合祝氏、蔡西山、黄氏瑞节三家之说,历时十四年思考的结晶。
刘绍攽这类诗中,寓意幽深隽永,禅音袅袅的当属《观音寺》:“何处离尘垢,登堂接梵音。晓烟蒙竹露,暮霭借松阴。三藐师门古,多罗岁月深。傍溪归路转,清凈见禅心。”晓烟迷蒙,清溪潺潺,景象与意境的完美结合,使得整首诗在佛音萦绕之下更显神味之致远。以及其《峪口山寺》中:“花开红胜锦,禅定火生莲。看取根尘静,慈云涌屋前。”和《甘露寺》:“蒙蒙细雨过,竹响滴空翠。高阁欲凌云,诸天在萝薜。空明严下水,长与浮云白。”都为我们呈现出高山藏古寺般的清幽,以及意象隽永,禅意切切的弦外余音。
刘绍攽一生并未致力于仕途经济,而是悉心习经研道,穷经治理之余才是写诗以抒情,所以不乏对生活细腻品悟的感兴之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4]695。以及贾岛的《二南密旨》认为兴是感悟兴情:“感悟曰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8]2412再加上刘绍攽以细腻的情思抒发对春夏秋冬等四时变幻的细微观察、对自身所处书斋以及对“书”的热爱,还有通过日常小事行、坐、品茶、酌酒等来寄予其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之诗情。所以通过感物动情,应物抒志来达到与自然生机的交相共鸣。其《煎茶》:“日斜无事沦清泉,活火新瓷手自煎。帘畔引风偏袅袅,飞花柳絮飏轻烟。”用清新明快的语言简述煎茶之韵事,袅袅轻烟伴随着缕缕细风萦绕在作者眼前,青火慢熬以待茶的出色出味,好不容易放下手头所研究书籍,内心放空而无视俗物的烦扰,俗有“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作者的所有愁绪在这一瞬间仿佛伴随着轻烟的升起、消失而飘忽不见。只是静坐煎茶,怡情养性。所以作者闲适自得,浓情惬意,舒畅悠闲的审美心态跃然纸上。风流骀宕,使人味之不尽。这首《夜坐》:“桐阴坐晚凉,叆叇鸟云起。雨过月初新,一帘清似水。”所塑造的诗歌意境与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的诗韵神似。雨后的明月,更显玲珑剔透之美,“新”字更是突出其不失柔和的光辉,不似满月的谦和之性。所以当作者坐在雨后傍晚月刚出之时的桐树阴下,带着丝丝凉意静观鸟儿的自在飞翔,云儿的悄然布满天空,整个气象在秋雨的洗涤之下,愈发清新空灵,呈现一派祥和宁静的气息,所以不仅诗风如胡静菴所说“清新隽永,令人咀之不尽”,也显示出诗人本身此时内心的宁静,以及对自然之美的崇尚,和简单纯朴的怡然自得之情。
郭熙《林泉高致》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 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 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 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9]635所以四时之景的层次变幻,往往与审美主体内心深处的切身感受交相对应,固而人能从自然的即时变化,感悟抒怀,审视内心的真情实感。如这首感念自己行至暮年、蓬鬓已生丝的《秋感》:“嘹唳征鸿急,风霜岁月驰。每当幽寻处,转忆少年时。南陟慈恩塔,北经横水涯。河山元不改,蓬鬓已如丝。”秋季本就是草木凋零,愁绪满溢的季节,所以当作者独自一人幽居之时,回忆少年往事,面对“慈恩塔”以及水涯之地,感念国家山河之浩荡,事物之长存,细思自身随着流年而满头银丝,恍然间已行至暮年。秋意浸润,风霜逼人,亦如岁月不饶人。
刘绍攽一生勤勉治学,夜间读书或达旦,牒纸判笔,濡染淋漓,于千篇百赋之中,囊括古今。匡居弦诵,主要倾注于经学的研究,致力于古文的探索,沉酣六籍,学通百家,著书等身,宏才硕德。任于六经、诸史、天官地理、礼乐兵农,宋、元、明诸大儒之书,无不熟读而切究之。刘绍攽正是沉浸在其书斋,以“书”与“我”之间的内观静照,来感发生命的逝水流年。其在《书斋》中,思绪从儿时的纯真美好,到回忆其宦海沉浮:“少小不工媚,长大益踈顽……壮年盛文史,垂老爱丹铅。猥为簪组束,浮沉二十年。莼鲈起秋风,梅鹤傍孤山。兔裘营故垒,竹迳怀椠铅。桐栢垂后檐,杂花绕屋前。阴阴廻炎烁,寂寂还尘缘。春鸟鸣深林,秋虫聒暮烟。”
《经余集》不仅是刘绍攽一生读书穷理尽性的写照,也是其感怀往事的人生哲学之浓缩。从少壮年的青云之志,到暮年的洗净铅华独钟自然山水的清幽本色,畅想于花鸟秋虫的萦绕鸣叫,桐柏竹径的清高笔直,梅鹤屹立于山林间,兔裘为自己搭造小窝,通过这些意象来抒发其对生命的领悟。进而整首诗美感纷呈而审美意境迭出。此诗文风正如吴镇之评价:“清绝至极”。还有其《书斋杂感》中:“花采东篱菊,雨留南岭云。问奇人去后,茗椀晚氤氲。”以及“细草朝弥绿,梧桐雨后青”“春华青玉案,秋雨白云篇。车马从萧索,莺花是处妍。”等凄美幽远的诗风,刘绍攽这类诗词多以感怀陶渊明的超然品质,来抒发自己不与世争的恬淡心态。其诗风只是自然性情的流露,随“细草”“梧桐”“秋雨”等意象触发之后,各种思绪涌入心间,继而整个诗风虽如杜诗般沉郁,但也给人妙悟自得之感。所以这类诗读之,往往令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
刘绍攽因为做官以及讲学、游学的经历,去过四川、湖北、湖南、兰州、太原等许多地方,所以其诗慷慨豪迈之余不乏感性抒怀的清丽柔思之作。再加上刘绍攽一生志于经学的穷理问道,且认为诗乃是抒发性情,寄托情怀之凭借,并不足以满足其提倡经世致用,实现人生大美的理想志趣,因而刘绍攽通过其代表性诗作《经余集》,将作诗看成是读经撰文之余之事,抒怀壮古,以诗言情,所以诗歌也只是用来抒发个人审美情志的一种文学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