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f socialization; results; insufficient; review
DOI: 10.15986/j.1008-7192.2019.05.003
备注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其展开了相关研究。整体来看,学界对其内涵与特征、功能、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理论研究不深入,研究视角不全面,缺乏对比研究等问题亟待学界解决。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并指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意和反思的问题,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理论和实践研究,而且有助于构建其整体运行模式,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Soci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field in the stud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On the whol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its research on it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ways to achieve it. Howeve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not in-dept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the lack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is urgent to be solve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analyze these achievements and point out the issue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thought over in future research contriknts to further expanding and deepening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socia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lso to building its overall operation mode, so as to promote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具有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社会或社会群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其成员,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该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4。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下,发挥自身社会作用,适应、改造和发展社会的过程。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僵化和孤立倾向直接影响着其社会化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展开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内涵与特征、功能、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对学界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与评述,不仅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构建其整体运行模式,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与特征研究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本前提,而对其内涵的分析离不开对其特征的把握。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和特征的研究往往是研究者关注的首要课题。
1.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研究社会化是个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并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
首先,从主体方面来分析,学界的研究点主要立足于高校。代表性观点如杜军、何昆蓉、李晓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与各种社会资源及社会力量的动态互动,使大学生逐渐形成健康思想素质并完善人格[2]。张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高校为发挥社会功能而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工程[3]。同时也有学者以社会为主体定义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例如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主要在社会中展开[4]11。同时,叶方兴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即实现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5]。
其次,从内容方面来分析,如庄紫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以及媒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容[6]。陈秉公认为其内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内容的多样化和层次性、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队伍的建设和评价机制的完善等多种因素[7]1-5。江晓萍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方法的社会化都是其内涵[8]。张哲则认为其内容有状态、系统、功能和过程四个不同的方面[3]。
最后,从过程层面进行动态分析,其内涵是一个适应、改造和发展社会的过程,重点在于“社会化”这一过程。例如张耀灿提出代表性观点,定义其内涵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并且是主体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9]463-464。王滨和宋劲松则认为其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不断兼容的过程[10]。赵继伟和菅琳则认为其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内涵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相融合的过程[11]。
学术界通过梳理已有研究,主要从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等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有利于人们从不同层次把握其内涵,以此推进人们对内涵的进一步了解。但现有研究中,学界对其内涵仍然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不利于人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和其他社会化的本质区别,甚至可能陷入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误区。笔者认为,应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关注社会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成果,从动态和静态两个维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涵。
1.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研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其实质,因此,学界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的研究。
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角度论述,杜军、何昆蓉、李晓明认为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之一[2]。其次,王学俭等人基于人的发展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一是对共同体成员对象的塑造和引导[12],因此江晓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要针对人的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内容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发展性为其特征[8]。最后,从现代与传统的区别角度论述,有学者指出其重要特点就是生活性和大众性,例如,叶方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应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更关注大众群体[13]。再如,宋滨和张劲松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需要面向大众,其教育形式要多样化且方法要简单有效、教育内容要通俗易懂[14]。白显良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存在[15],从这个角度孙树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之一为隐形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促使不同领域的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思想政治知识的熏陶[16]。
通过对已有研究梳理,学界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人的发展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区别角度分别剖析和把握了其特征。这些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笔者以为这些观点是分别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化两个层面提出的,但就如何将二者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整体框架中研究其特征,仍然是学术界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功能研究
作为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功能。明确其功能有助于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而其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其本身能否顺利实现。所以,对功能的研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领域研究的热点。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研究有多种观点。
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为基础,杨威、张会静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的价值取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和行为规范功能。其中,价值导向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价值选择的导向,品格塑造功能主要是塑造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而行为规范功能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促进个体的规范认同和帮助个体规范行为这两方面[17]。在此基础上,孙树文认为保证功能、传播功能也是其功能应有之意[16]。同时张澍军等学者指出由于社会阶级和政治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披上意识形态外衣,因此,必须赋予其社会化的价值功能以强烈的政治和阶级目的[18]201-202。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层面,张澍军从德育的角度指出社会化具有直接承接教育的载体性功能,也有展现社会价值的潜在功能[18]198-199,同时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某种事物之所以会在社会中造成影响,是因为它具有三种功能即显功能、潜功能和反功能[19]90,基于以上观点,王滨、宋劲松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具有显功能、潜功能和反功能。显功能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融入社会,提高自身对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能力。潜功能则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同时也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现实社会的超越,又根据美国社会学家J·米德“社会化过程是不会完全成功的”理论,王滨等人总结反功能是指过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社会的适应,容易使思想政治教育丧失自主性,会造成过度社会化现象的出现,使得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脱离于教育活动主体的实际思想水平而难以真正实现教育目标[20]。
围绕其功能研究,学界主要从其对个体和社会所起作用的层面来研究,这些研究具有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对其功能的了解。但笔者以为,这些研究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对外部主体的作用,而较少关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这需要学术界进一步拓展。
3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使得人类社会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概括来说,学术界对影响其发展的因素的分析一般是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进行的。
从外部来说,主要是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因素来分析,其一是社会环境因素,如全球化、市场化的影响使社会环境更加开放,人们思想更加复杂。其二是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科技的广泛发展使人们更加频繁地交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的发展有加速作用。90年代末以学者刘向阳为代表,认为影响其发展的原因包括大众信息传媒技术、工具的高度发达和广泛普及、社会环境的全方位开放[21]。 21世纪初以学者蓝江为代表认为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人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增多及信息化发展[22]。 学者江晓萍认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发展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时代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人们思想多样性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宗旨等[8]。
基于内部视角的分析,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殊属性出发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问题,即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原因。叶方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13]。学者阮碧辉则认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性、开放性[23]。
学界针对西方各种思潮涌入、科学技术发展的境况下,分析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因素。这些分析立足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深入,但影响其发展不仅有外部因素,其内部因素也不容忽视,而现有研究立足外部因素居多,从内部因素分析较少,仍然缺乏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角度研究其影响因素。同时,笔者认为,重视法制建设对约束社会群体的不良行为和控制网络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有序进行,依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施势在必行。
4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研究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找到一条合理有效的途径,积极参与社会化进程,充分发挥社会化功能。因此,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项修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关键在于教育要以社会本体论为基础[24]。再如蓝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现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统的社会化,因此,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媒介、评估的社会化进行了探讨[25]; 阮碧辉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手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的社会化逐一进行了阐述[23]; 郑永廷、吴潜涛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会化的角度进行论述[26]464。也有部分研究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规律角度指出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例如张耀灿提出要全面贯彻由外及内的和由内及外的两条社会化路线[27]。蓝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社会化路径由外向内的实现需要明确的社会导向,而主体之间的互动则是由内向外的社会化路径的实现所需要的[28]6。叶方兴又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角度提出致力于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媒介的再认识和科学创新,并且认为社会化需要大众群体协同配合[13]。林洁提出要运用网络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29],江晓萍在此基础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要将网络纳入其实现路径的研究范围,并且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引导[8]。
通过梳理现有研究,不难看出,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实现途径研究的发展。但是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不仅是理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单纯的理论分析导致学界缺乏从实际操作层面来分析如何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研究,学界需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其实现途径。在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工程中诸因素、诸成分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同时,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的建构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等方面,尚未涉及机制的监管,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等,这不仅反映了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机制问题的研究不足,而且证明了学界对社会化缺乏实践研究。
5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今后需要拓展与深入的问题
纵观新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现状中的不足,笔者认为除了要从多元化视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之外,今后的研究重点与走向预期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5.1 深化理论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中,其基础在于对内涵、特征、功能、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等基本理论的探讨,这些研究多处在经验总结层面,具有深刻理性的著述较少,笔者认为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规范部分内容。如学界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缺乏统一性与规范性的表述,其原因多在于没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质,甚至出现与人的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等含义相混淆的状况。再如,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特征的总结,学界目前的研究多从社会化的维度进行探讨,对其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层面分析其特征的关注稍显不足,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功能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只有进一步丰富和深入研究基本理论,人们才能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才能进一步彰显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及价值。
5.2 拓宽研究视角目前整体主义和宏大叙事是学术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采用的方法,但是并没有明确且详尽地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体系的理论基础,例如对家庭、学校、社区、环境、政府等微观运作机制的研究。由于缺失实证研究、缺少社会学方法以及缺乏我国政治取向方面的调查资料,使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研究缺乏事实依据和数据基础,其科学性尚待提高。同时我国学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研究,基本是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缺少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其次,多数研究集中在青少年或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再次,可结合运用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底蕴,并梳理各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思想,找到与其历史时代相适应的方法和模式。最后,可在交叉学科视野下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30],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增添新鲜成果。
5.3 增加对比研究目前,我国学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的视域多聚焦于国内。笔者认为,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时,可与其他国家的公民教育进行比较研究,汲取他们形式上的做法,既立足我国国情,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道路。另外,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还应当与其他社会化进行比较,例如个人的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等,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化有利于取长补短,通过与其他社会化尤其是个人、生产社会化对比,在这一过程中,找到社会化研究中的共性与差异,汲取相关教训并借鉴有益做法,将有利于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便切实改进相关工作。
综上,德育工作者今后应当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深化研究理论的同时,继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现条件和运行机制,努力构建一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整体模式。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还会出现很多新问题新变化,学界应及时关注这些新问题新变化,拓宽研究视角与方法,并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规律、启示探讨,为其研究增添更多新鲜的成果。
-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 [2]杜军,何昆蓉,李晓明.试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6):35-39.
- [3]张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综述[J].求实,2007(5):83-85.
- [4]孙其昂.社会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 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 [5]叶方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一个概念的辨析与理解[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7(7): 12-18.
- [6]庄紫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几个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43-45.
- [7]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 [8]江晓萍.再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2):84-87.
- [9]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 [10]王滨、宋劲松.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及其功能[J].理论与改革,2010(1):113-116.
- [11]赵继伟,营琳.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社会生活的内在机理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8): 87-91.
- [12]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再探讨[J].教学与研究,2012(12):65-66.
- [13]叶方兴.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与社会化的辩证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7(10):8-11.
- [14]宋劲松,王滨.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J].求实,2009(11)84-87.
- [15]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57-65.
- [16]孙树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价值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5-18.
- [17]杨威,张会静.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功能的时代困境与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25-27.
- [18]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 [19]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 [20]王滨,宋劲松.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及其功能[J].理论与改革,2010(1):113-116.
- [21]刘向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及其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19-23.
- [22]蓝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刍议[J].探索,2002(1):30-34.
- [23]阮碧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化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7):27-31.
- [24]项修阳.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微[J].求实,2000(4):42-43.
- [25]蓝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刍议[J].探索,2002(1): 89-92
- [26]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 [2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3):20-24.
- [28]蓝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 [29]林洁.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的内涵结构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4):64-69.
- [30]冯刚.交叉学科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