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9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及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2019J030); 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流专业教育教学专项项目“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智慧课堂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以基于微助教的通识课智慧课堂为例”
(School of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Law,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Xi'an 710055, China)
The Color Purple; eco-feminism; female;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DOI: 10.15986/j.1008-7192.2020.01.013
备注
基金项目:2019年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及文化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2019J030); 2019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一流专业教育教学专项项目“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智慧课堂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探索——以基于微助教的通识课智慧课堂为例”
在电影《紫色》中,导演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以三个阶段来呈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压迫、反抗与和谐。在压迫阶段,女性与自然共同遭受父权制的压迫,其根源是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在反抗阶段,女性意识觉醒并进行抗争,自然也开始报复人类社会; 在和谐阶段,男性与女性彼此尊重、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也和谐共生。作品表达了渴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In the film The Color Purple, the director Steven Spielberg general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into three stages: oppression, resistance and harmony. In the stage of oppression, women and nature jointly suffer from the patriarchal oppression, which takes root in the binary opposition mode of thinking. In the rebellion stage, female awakes and begins to fight against the patriarchy, and nature begins to retaliate against human society as well. In the harmonious stage, men and women respect each other and live in harmony, and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also live in harmony. The film embodies the thought of eco-feminism and expresses the desire to reach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people and nature
引言
美国黑人作家艾丽斯· 沃克凭借《紫色》这一杰出代表作,在文学界享誉盛名。小说于1982年第一次出版,受到广泛好评。《紫色》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丰富的女性主义精神,因此一直是美国文学的代表作。作者艾丽斯·沃克斩获美国文学界三大重量级奖项:首先是普利策文学奖,而后又获得全国书评界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从1982年第一版问世,美国就刮起了《紫色》风潮。该小说被好莱坞明星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85年改编为同名电影,再次引起轰动。在当今信息流通极为便利的时代,电影作为大众媒介,其传播速度远超其他媒介,因此,电影版《紫色》对小说的传播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电影版《紫色》的叙事结构清晰流畅,将西丽与妹妹的生活以及追求描述地极为生动。通过画面、语言、色彩、光线等观众能够获得直观的感受。该影片荣获1986年第58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影片奖等。该片还于同年获得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影片和剧情类最佳女主角。黑人血统和贫民家庭背景使艾丽斯· 沃克深刻体会到了美国黑人生活的艰辛。美籍犹太人的身份也让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事业与影片《紫色》备受关注。斯皮尔伯格的血统与他的个人经历使他选择了此类电影题材。该电影恰恰是他思索和探究美国当时社会矛盾的艺术升华。不同种族的人在美国大熔炉中的挣扎与融合是个难以回避的话题,甚至成为难题。电影《紫色》源于小说,又超越了小说。该影片通过描绘黑人女性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家庭,她们的过去和将来,她们的生活境遇以及她们对种族、性别、阶级等问题的看法,揭示了女性反抗压迫,寻求和谐共存的愿望。而这正体现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内涵。
生态女性主义是西方环境运动和女性运动为了适应变革而交汇形成的理论体系。生态女性主义的特征是强调对女性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联系, 提倡将女性主义研究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这一思想流派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其中最主要观点是:“西方文化中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1]该关系即父权制思维模式。父权制思维模式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二元思维方式、等级分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统治逻辑。二元思维方式即各种象征性的阴阳对立。例如:人与万物的对立,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等。正是由于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存在,使得世界充满了等级划分。在这种等级制度中,随之派生出了统治逻辑。这种等级制度和统治逻辑使得女性受到压迫,自然受到破坏,女性和自然都成了主流文化的附属品。生态女性主义者坚信父权制世界观就是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女性主义的另一个主要观点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紧密的关联。因此,将女性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联系起来,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使命。生态女性主义旨在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男人与女人)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社会。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紫色》的研究范围广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首先,从女性主义视角或以女性成长为主题展开对《紫色》的研究最为多见。张几木[2]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黑人妇女的艰难处境并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旨在引发人们对黑人妇女的关注与思考,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刘伟[3]剖析了小说《紫色》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身份认同并对小说的艺术手法做以分析。李莉[4]以托尼·莫里森的力作《宠儿》和艾丽丝·沃克的《紫色》为研究对象,揭示了黑人女性遭受的创伤并探析疗愈黑人女性创伤的途径。梁洪兰[5]分析了妇女主义在《紫色》中的应用。孙岩[6]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从迷失到觉醒再到走上独立的道路的分析,展现了沃克妇女主义的精髓所在,即倡导黑人妇女之间形成“妇女联盟”,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共同寻求独立解放之路,并以爱感化黑人男性使他们发生转变,共同谱写黑人男女和谐生存的赞歌。
其次,近几年从文化视角对《紫色》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唐君君[7]通过对《紫色》中独有的黑人文化遗产的分析,探寻非裔黑人女性在双重压迫的白人社会里如何依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解放和独立。黄盼盼[8]从文化霸权角度对小说《紫色》和电影《紫色》做了对比研究。再者,还有学者从认知学视角探析《紫色》,杜坤[9]从认知科学视角解读《紫色》, 探讨作品中女主人公性别、身份二元对立的解构与重构。曹秋晨[10]通过对比女性译者陶洁和男性译者杨仁敬的中译本《紫色》来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性别认知差异,揭示性别意识和体验认知的不同对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
再者,还有学者从文体学视角研究《紫色》。关熔珍等[11]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入手, 从词汇、叙述策略、修辞三个层面解析《紫色》的文体特征,揭示文本形式对主题意义的深化作用。张颖[12-13]从小说《紫色》的语言策略及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分析其主题意义及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并以此来阐释其文学价值。此外,还有学者针对《紫色》的不同译本进行对比研究[14-19]。万文萃[20]和黄莹[21]从叙事角度研究《紫色》。还有学者从人物刻画[22]、隐喻[23]等视角研究《紫色》。由此可见,针对《紫色》的研究范围广泛,但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研究《紫色》的起步较晚,且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还有待于继续深入研究。
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小说《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针对电影《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尚不多见,且缺乏系统性和宏观性,更缺乏高质量的论文。本文将系统研究电影《紫色》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将电影《紫色》中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用三个关键词来呈现:压迫、反抗与和谐,从而揭示斯皮尔伯格的改编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紫色》不仅探讨了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而且充分表达了艾丽斯· 沃克和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便是生命的希望与光辉之所在。
2 溯源:艾丽斯· 沃克创作《紫色》的原动力
艾丽斯· 沃克作为当代美国文坛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始终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她在逆境中茁壮成长,始终努力追求生命的希望与光辉,就像她的作品中所折射出的紫色一样,充满着智慧的光芒。艾丽斯· 沃克于1944年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取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早年乡间生活。她成长于 60 年代,正值美国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民权运动高涨时期。虽然当时的美国社会奴隶制已经被废除,但是大多数黑人依然无法拥有和白人一样的权利与机会。艾丽斯· 沃克在大学期间和大学毕业后,投身于美国民权政治运动,把争取种族平等和妇女解放作为终身事业。她的个人经历成为了日后文学创作的源泉。她的多部作品都反映出了自己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如代表作品《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1970)、《爱与困惑》(1973)、《梅丽迪恩》(1976)、《紫颜色》(1982)等。艾丽斯· 沃克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可总结为以下几阶段:第一阶段,父权统治下受欺凌污辱的女性。在其首部长篇小说《格兰奇· 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中塑造的玛格丽特和梅姆都是父权统治下丧失自我的女性形象。黑人女性受到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同时还背负社会和家庭的沉重负担。第二阶段,走出围城觉醒抗争的女性。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女权等政治运动唤醒了受压迫的黑人女性。在小说《梅丽迪安》中,艾丽斯· 沃克塑造的黑人女性梅丽迪安是具有觉醒意识女性的代表,开始冲破家庭的束缚走向社会,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斗争。第三阶段,自尊自强的独立女性。艾丽斯· 沃克是一个生态女性主义者,她不仅书写黑人女性、黑人男性,也描写生态自然,关注女性、男性、自然的和谐共存,并深刻认识到种族、性别、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她的第三部小说《紫色》中,主人公西丽成为新一代黑人妇女形象的典范,她赢得了尊严,还改变了丈夫的观念,并能与男性和谐相处。在《我亲人的殿堂》和《紫色》中,沃克还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以上作品的主题从揭露和批判男权和社会压迫转为树立平等独立的女性形象,反映出了作者思想与创作的逐渐成熟。
艾丽斯· 沃克的第三部小说《紫色》就是表现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一部力作。她于1982年创作的《紫色》成为其代表作品。该作品中刻画的人物“沉默的”西丽,倔强的索菲亚,甜美的的莎格,由暴力专横变成平和宽容的阿尔伯特,反映出了黑人女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悲惨命运。作品还关注自然,描写自然遭受的破坏,并倡导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艾丽斯· 沃克的作品中体现出了性别、种族、自然等重要元素,并将它们联系起来,试图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世界。该作品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给人类以启示:种族歧视、女性受剥削和压迫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存在着相互联系,其问题的根源在于等级制度和统治逻辑。电影《紫色》的开头,在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之下,却是以性别歧视作为故事的开端,接着种族歧视的压迫将故事的情节推向高潮,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压迫、剥削、歧视、暴力在觉醒与挣脱中得以包容与和谐。影片结局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慰藉,也充分表达了作者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更体现出了生态女性主义的和谐色彩。
3 聚焦:生态女性主义思潮
“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im)这一名词是由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索瓦· 德奥博纳(Francoise d'Eaubonn)在其《女性主义或者死亡》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德奥博纳指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直接的联系,她试图号召妇女领导一场生态运动, 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24]。她在书中指出父权制是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以及生态危机的根源,并提出要发起一场生态革命,建立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关系。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卡伦·J·沃伦(Karen·J·Warren)、 查伦·斯普瑞特耐克(Charlen·Spretnak)、卡洛琳·麦茜特(Carolyn·Merchant)、范达娜·席瓦(Vandana·Shiva)、玛丽娅·米斯(Maria·Mies)等人。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不断发展,其研究也不断深入,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生态女性主义依据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大致可分为:文化生态女性主义、哲学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生态女性主义、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等[25]。其研究成果也涉及了多学科——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美国生态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伊内斯特拉·金(Ynestra King)指出:“生态女性主义是一场建立在共同理论基础之上的全球性运动,它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与暴力。”[26]20因此,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是一种反对压迫的社会思潮和理论,而且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方式和价值观。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也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呈现出开放性和对话性。生态女性主义文学以小说、散文、诗歌、电影等形式揭示和探讨女性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 对女性遭受到的压迫和自然遭遇的破坏进行反抗,揭示权力、统治、剥削的结构,以唤起读者对各种生命体的尊重。生态女性主义强调生命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平等互惠,是一种批评和理论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与现实意义。
艾丽斯· 沃克成长的时期,也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潮萌发和发展壮大的时期。这一生态理念随后在美国得以发展壮大,艾丽斯· 沃克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当中,很多都体现出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潮,如《格兰奇科普兰的第三次生命》《爱与困惑》(1973)《梅丽迪恩》《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我亲人的殿堂》《紫色》等。她的作品中,不仅书写女性,而且自觉地揉入了自然的因素,充分说明她深刻认识到种族、性别、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
4 透视:《紫色》中的生态女性主义
4.1 压迫——女性与自然:父权社会的牺牲品(1)女性受到压迫。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批判男性优于女性,人类优于自然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该思维方式使女性和自然同处于被边缘化的“他者”地位以及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电影《紫色》中的黑人女主公西丽就处于此种境地。
影片的开篇镜头是天真的西丽和她可爱的妹妹奈蒂在一片紫色的花海中一起欢笑嬉戏,穿梭其中,然而继父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幕美好的画面。继父对西丽说道:“你有全世界最丑的笑容。”[27]103此时的西丽仅仅14岁,却被继父强奸并生下孩子。影片中把西丽分娩时痛苦无助的表情呈现地淋漓尽致。孩子刚出生就被继父卖掉了。西丽在继父的打骂和侵犯中失去了生育能力。在被继父嫌弃之后,西丽像物品一样被卖给了鳏夫阿尔伯特(被称之为某某先生)。婚后的生活,阿尔伯特对西丽的虐待更甚。白天,他把西丽视为仆人和奴隶。夜晚,西丽又变成了阿尔伯特泄欲的工具。面对这些压迫和剥削,西丽逆来顺受,不敢反抗,生怕招来更多的辱骂和暴力。因此,给上帝写信成了西丽表达内心痛苦的唯一方式。
黑人女性在父权制和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双重压迫下,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在阿尔伯特眼中,西丽只是他买来的一件物品,而非把她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女性在男性统治的社会秩序的框架中成为了一种附属品。在认识论的二元结构下,男性被归于主体、理性、心智,而女性被归为客体、感性、肉体,这便产生了男性与女性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进一步导致了等级制的男权价值体系和控制欲望的根源。因此,女性成为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2)自然受到破坏。西方文化的普遍观点认为自然是人类可以征服和剥削的对象。自然资源应该而且能够为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而服务。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推进都是建立在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由此而起。生态女性主义的观点即: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人类统治自然的思想根源。影片《紫色》中,奥林卡本是非洲的一个宁静的村庄。那里的人们原本过着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世外桃源般的和谐生活。然而,白人为牟取利益强行占领田地,种植橡胶,侵入村庄,拆毁房屋,砍光大树……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彻底遭到破坏。当地人被迫流离失所。自然也成为了父权社会的牺牲品。
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学理论, 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它是妇女解放运动与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生态女性主义主张人类保护自然、回归自然,注重人的精神和多样性的建构。它是对父权文化的挑战、解构和颠覆。
(3)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生态女性主义将女性与自然相联系。著名生态女性主义者卡林·J·沃伦在她的一篇文章《女性主义与生态学》中曾提出:“对妇女的压迫与对自然的压迫有着重要的联系; 理解这些联系的本质对于充分理解妇女和自然所遭受的压迫是十分必要的。”[28]3生态女性主义者斯普瑞特奈克认为:“大地和子宫都遵循宇宙的节奏。”[29]64女性的子宫有周期性的来潮,就如同大地上的河流起落随月的盈亏变化。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和自然都能孕育生命、繁衍生息, 但都处于边缘地位。女性受到的压迫与自然受到的压迫从本质上看都是父权制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女性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在影片中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莎格曾说:“我是万物的一部分,如果我砍一棵树,我的胳膊会流血。”[27]117电影中,女性遭到了剥削和压迫,自然也遭遇破坏和伤害。
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认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女性和自然的贬低是源于历史、宗教、政治等复杂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观。这也是导致性别歧视和生态危机的根源。在父权制世界观里,女性和自然同处于弱者地位。女性之间需要互相帮助来获取女性的尊严; 同时,女性还要为保护自然生态而呼吁。电影中对奥林卡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描述,将父权制统治下的两个“弱者”:女性与自然联合起来,共同反抗父权制压迫,充分反映出作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意识。
4.2 反抗——人类的觉醒和自然的报复(1)女性的觉醒与反抗。在女性的残酷压迫下,黑人女性通常会寻求其他同性伙伴的帮助。姐妹情帮助她们渐渐意识到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也成为黑人女性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有力支持。
电影《紫色》生动真切地再现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女主人公的奋斗之路:从最初的脆弱无助到后来的独立坚强。尤其是西丽对信件的态度:由忍耐转变为反抗,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电影中,信箱被导演斯皮尔伯格采用隐喻方式,拍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镜头。在整个影片中,信箱一共出现了六次。前四次导演采用仰角拍摄。仅有阿尔伯特才能打开信箱,象征着他对西丽的压制。面对信箱,西丽期待又恐惧的眼神充分表达了她内心的渴望与焦虑。而后两次采用俯角拍摄,观众看到的是信箱孤独的身影,隐喻了主人和它一样的同处于衰败、冷落的地位。
起初,在受到肉体暴力和心灵摧残之后,西丽通过主动给上帝写信来获得精神安慰。后来在其他女性伙伴的指点下,西丽终于明白上帝根本不存在,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改变命运。对上帝的正确认识标志着黑人女性的思想开始解放,意识开始觉醒。在莎格的帮助下,西丽意识被唤醒,走上了抗争之路。她开始欣赏自己作为女性的美,不再对男人感到恐惧,也不再相信自己一无是处。当她知道阿尔伯特藏起了她妹妹的信件时,西丽终于鼓起勇气,离家而去,与莎格一起去孟斯菲市开办自己的服装店。这标志着西丽最终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摆脱了父权思想的束缚,成为了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传统意义上对女性和自然压迫的态度,同时还批判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所以,生态女性主义者力求打破传统思维,重新塑造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当中的独立地位,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2)自然的抗争与报复。自然界有其特有的规律和法则,不会受制于人类的主观愿望。所以,人类不顾自然意志所进行的对大自然的征服、剥削、改造和掠夺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抗争与报复。
在电影中,自然报复的对象就是奥林卡居民。大叶树是当地特有的树种,也是当地居民的守护神。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当地酋长砍掉了大片守护他们家园的大叶树林,转而改为种植大量经济作物。这样做的后果是土地有了,收益多了,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狂风暴雨肆虐,房屋摧毁,疾病扩散,死伤无数……当地村民遭遇家破人亡的灾难。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破环行为的报复。再回首人类社会快速推进的历程,会发现自然的反抗从未停歇并愈演愈烈。全球范围内的厄尔尼诺现象、2010年美国史上罕见的暴风雪、巴西洪灾、水资源枯竭、沙漠化等等,面对生态危机,如果人类不抛弃人类中心主义意识,不反思破环自然规律的行为,最终必将会被自然毁灭。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大自然是可以被肆意掌控的,然而自然的威力远超人类的想象。自然的存在也绝不可能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利益。自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一旦自然生态规律遭到了人类的破坏,其进行的反抗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毁灭性。这也正是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一直以来所批判的。
4.3 和谐——追求生命的希望与光辉(1)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和谐。生态女性主义旨在消除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并倡导以“爱与尊重”的观念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最终构建彼此尊重、和谐共生的世界。电影《紫色》中,阿尔伯特最后发生了巨大转变。西丽的离开使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开始收集贝壳并学会了缝补。贝壳是大自然的象征。他将贝壳贴近耳边聆听大海的声音。他第一次如此亲近自然,并与自然对话。收集贝壳寓示着他开始懂得尊重与倾听。学会缝补表明他开始摒弃男尊女卑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学会了平等待人,尊重女性。衣锦还乡的西丽令阿尔伯特刮目相看。西丽虽然拒绝了他的求婚,却与他成为好朋友,意味着最终实现了两性的平等与和谐共处。
(2)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最后,西丽给她钟爱的自然写了一封信:“亲爱的上帝,亲爱的树,亲爱的天空……亲爱的万物。”[27]155可以看出,万物已融为一体。在这样理想的家园,没有男性对女性的压迫,也没有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人类正在享受大自然给予的一切,呈现出的是一片祥和、温馨的场景。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歧视,没有压迫,没有掠夺。信中所谓的上帝如同自然中的一花一草般普通,也不再是父权的象征。电影呈现给观众的是一派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生态女性主义一直所秉承的理念是向父权制发起挑战。其奋斗目标是反对压迫和剥削,致力于构建平等多样化的新型社会体系,最终实现解放女性,爱护自然。作品大团圆的结局反映了作者对生态女性主义的未来发展乐观积极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不同性别和种族、人类与自然多元共生、和谐共存的愿望。
5 结 语
生态女性主义致力于为人类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和谐社会。生态女性主义竭力批判父权中心制和人类中心主义,对生命、女性、自然充满了敬畏、尊重、博大的伦理情怀。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只有彻底解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真正摆脱父权制压迫,才能最终实现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的平等相处,和谐发展。尽管电影《紫色》的大团圆结局蕴含乌托邦色彩,但是它却真切地表达了艾丽斯·沃克和斯皮尔伯格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彼此尊重、和谐共生的渴望。此外,呼吁人们关注女性与自然,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正如电影开头和结尾处那片自然之光笼罩下的紫色薰衣草一般,寄寓着希望与和谐。这些生态理念便是生命的希望与光辉之所在。
- [1] 查伦·斯普瑞特奈克.生态女权主义建设性的重大贡献[J].秦喜清,译.国外社会科学,1997(6):62-65.
- [2]张几木.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紫色》[J].戏剧之家,2019(7):238.
- [3]刘伟.从《紫色》解读爱丽斯·沃克的黑人女性小说创作[J].文学教育(上),2019(3):72-73.
- [4]李莉. 《宠儿》和《紫色》中的黑人女性创伤书写[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2):8-10.
- [5]梁洪兰.浅谈妇女主义在艾丽丝·沃克《紫色》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2-24.
- [6]孙岩.妇女主义视阈下艾丽斯·沃克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之旅[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6.
- [7]唐君君.《紫色》中的黑人文化遗产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 [8]黄盼盼.文化霸权视域下小说《紫色》的电影改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8.
- [9]杜坤.酷儿理论的认知科学视角探析——以《紫色》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5-78.
- [10]曹秋晨.认知视阈下的译者性别问题——以汉译本《紫色》为例[J].戏剧之家,2017(16):218.
- [11]关熔珍,李秋义.文学文体学视角下的《紫色》文体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29-433.
- [12]张颖.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看小说《紫色》的主题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3-4.
- [13]张颖.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研究《紫色》[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 [14]郑倪云柯.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紫色》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7.
- [15]叶菲飞.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5):173-175.
- [16]马晓芳.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紫色》汉译本对比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 [17]曹槟.酷儿理论视域下《紫色》“涉同”片段三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2013.
- [18]卢晓萌.译文中的性别意识——《紫色》三译本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
- [19]王姝婕.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对比分析《紫色》的三个汉译本[D].济南:山东大学,2011.
- [20]万文萃.《紫色》的身体叙事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6.
- [21]黄莹.书信体小说《紫色》的叙事特征研究[D].重庆:四川外语学院,2012.
- [22]谷是瑾.电影《紫色》中不同人物形象刻画[J].戏剧之家,2019(11):233-234.
- [23]朱丽,张若菲.隐喻视角下《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2-76.
- [24]赵媛媛, 王子彦.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述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4(5):35-38.
- [25]贾靓.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综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53-57.
- [26]YNESTRA K. Gender/Body/Knowledge:Feminist Reconstructions of Being and Knowing[M].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89.
- [27]艾丽斯·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 [28]WARREN K J.Feminism and Ecology[M].Environmental Review, 1987.
- [29]查伦·斯普瑞特耐克.生态女性主义哲学中的彻底的非二元论[C]//.法尔克,等.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术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