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2018年规划课题(GS [2018]GHBBK158); 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度科研发展基金项目(16-061602)
作者简介:王 龙(1982-),男,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二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用学与话语分析。 E-mail:sisuwang@163.com
(兰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 China)
news comment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ttitude resources; comparative study
DOI: 10.15986/j.1008-7192.2020.02.012
以中英两国具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和《卫报》在2019年6月至12月期间就香港暴乱的新闻评论话语为研究对象,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态度资源系统的情感、判断以及鉴赏角度对比研究两家媒体对香港暴乱现象的态度资源分布异同,试图揭示评论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研究发现,判断资源在两报评价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在判断对象评论角度上截然不同; 语言表征方式也存在差异,《卫报》评论者多引用他人言语而《人民日报》的评价方式较单一。通过对态度资源分布的批评话语分析,揭示了西方媒体在新闻话语评论中隐含的负面意识形态,为读者正确理解新闻评论话语提供参考,并对中外报刊的阅读和写作提供借鉴。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s comments about the riots in Hong Kong in two influential Chinese and British media, The Guardian and People's Daily, from June 2019 to December 2019. Based 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between two medias in terms of affect, judgment and appreciation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hidden ideology and political stance behind the comment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judgment takes a very large proportion in the comments of two newspapers, but two media hold different angles toward the comment target. In addit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language representation. The Guardian tends to cite others' ideas while People's Daily's method is relatively simple. By mean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ttitude resourc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hidden negative ideology in the news commentary of Western media in the hope of offering some references for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news comments and some insights into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newspaper home and abroad.
自从6月份香港“反修例”风波以来,香港激进分子的示威活动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引发的暴力活动对香港政治、经济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破坏,海内外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新闻报纸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之一,被视为人们获取资讯的重要来源。
然而由于新闻评论员的社会文化背景、观念等因素存在差异,在评价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借助特定的词汇、句法和语用手段对相同事件的评论不尽相同。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卫报》在2019年6月至12月期间就香港暴乱的新闻评论话语为语料,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态度资源系统对比研究两家媒体对同一事件评论的态度分布异同。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研究语言、社会权利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它不仅对话语语言进行描述分析,并将语言层面同社会文化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如批评话语分析家Wodak[1]50-70话语历史研究路径、Fairclough[2]76-83的社会文化分析模式、Van Dijk[3]58-61的社会认知分析模式、Scollon[4]46-54的媒介话语分析法,这些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路径分析了话语如何维持权利、权利如何影响话语,剖析揭露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Fairclough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杰出代表汲取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提出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范式-社会文化分析法,认为话语分析不应该局限于话语衔接、连贯和结构等语言现象,更应关注话语对社会现实、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深层建构,其核心思想在于语言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语言文本应用于话语实践,所有的话语实践都是在社会文化下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任何社会实践都可以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他提出了话语分析的三个维度,并将话语描述为包含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统一体。在1999年出版的《批评话语分析:批评语言研究》一书中提出批评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述(descrip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和解释(explanation)。潘艳艳[5]认为批评即为揭示话语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意义,是基于理性的思辨,它并不以揭露话语中的负面意义为终极目标,而是揭示话语创造者如何采用隐晦的话语策略将其意识形态隐蔽起来,使其合法化,进而达到公众认可接受的目的。因而,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不易被人们发现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揭示出来。
Martin & White[6]32在评价理论中提出态度资源的评价系统(attitude),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个子系统。情感是说话人对文本的主观情感体验,涉及人们正面或反面的感情,分为幸福或不幸福、安全或不安全、满意或不满意; 判断是对某种行为的态度,如赞扬、表扬、批评、谴责等; 鉴赏是对一些现象进行评估。焦俊峰[7]认为语篇内容主要涉及到人和事物两个类型,判断指向人及人的行为,鉴赏指向事物,这两者均可以看做是“社会化的情感”。
在新闻评论话语中主要涉及对人和事物两类评判,评论者依据自身立场对评论对象及内容作出筛选,并对所选的人和事物进行判断和鉴赏,赋予评价对象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应。评论者通过这种二分法表达方式实施新闻话语对自己的正面评价而对他人负面表述,这种情感表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读者的认知评价,达到说服读者的交际目的[8]。新闻话语通过态度资源,传递权利的声音,作用于报道对象及读者,并以情感、判断和鉴赏的表述方式,实施合法化、隐蔽、碎片化等话语策略,迫使读者对评价者的立场产生认同,希望读者接受自己所作出的态度评价暗示,其理解也向评价者期待的方向发展。
以中英两国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媒体《人民日报》和《卫报》在2019年6月至12月期间就香港暴乱的评论话语为研究对象,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态度评价系统的情感、判断以及鉴赏角度对比研究这两家媒体对香港暴乱现象的新闻评论标题主题词以及评论话语中的态度资源分布特征,试图揭示评论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通过中国知网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在《人民日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搜索“香港暴乱”主题词,搜集到涉及95篇文献关于香港暴乱的评论,登录英国卫报官网,搜索“Hong Kong”主题词共收集到132篇报道,基于收集的语料,自建了两个小型语料库,采用UAM Corpus Tool 3.3对语料进行标注和统计,以确定新闻评论中的主题词及态度资源分别在两家报纸评论中的出现频次。
使用Antconc检索软件的词表功能分别在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对评论主题高频词进行统计,运用BlueMc词云工具制作词汇云图(图1、图2)。
通过词云图统计来看,《人民日报》评论中的高频词为暴力、激进、势力、严重、破坏及违法等,表达了对此事件的极度愤慨,特别是暴力活动不断升级,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示威游行活动,外部势力的煽风点火,推波助澜企图搞乱香港,破坏香港稳定局面,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而《卫报》评论中出现的高频词为police、pro-democracy、rallies、protest以及protesters等词汇,《卫报》评论者用pro-democracy(亲民主人士),protesters(抗议者)这些词汇指代暴乱分子,强调他们为了争取自由和民主,显然与真实情况不符。Van Dijk[9]86认为新闻话语一个明显的方面在于词汇的选择,我们可以从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词汇描述和标识中推理出隐含的意识形态。新闻话语作为语言使用中的一种特殊语体具有很强的选择性,特定词汇的选择也体现出新闻评论者对事件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新闻标题可以突显评论话语的主题意义,有助于读者迅速捕捉新闻话语的内容及评论者的倾向性。表1基于《卫报》和《人民日报》针对香港暴乱新闻评论标题对比。
通过对比《卫报》和《人民日报》就香港暴乱评论标题,发现英国《卫报》突显了暴乱参与者的身份,将他们等同于为了正义的抗议者及亲民主人士,标题的态度资源分析表明,still angry[情感:不满意]构建了暴乱分子对当前生活状态以及香港政府的不满,planned, defy, vow[判断:积极行为]等词汇表明暴乱分子依然执意扰乱正常秩序的决心,protest抗议及protester抗议者[鉴赏:积极反应]等新闻词汇,体现了卫报新闻评论者带有一定的偏向性,站在了暴乱分子的一边,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暴乱事件作出的判断及鉴赏,并赋予评价对象积极的情感反应。焦俊峰,刘美兰[10]认为在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旧的国际传播中,一些西方媒体怀着某种优越感,恶意丑化甚至扭曲发展中国家人民及相关报道,所塑造的形象即使不是负面的,也带有刻板印象。《卫报》标题表面在报道香港暴乱这一事件,实则在抨击香港政府及中国政府,武断地将缺乏民主、自由等标签强加于政府身上,构建了消极负面的国家政府形象。
在《人民日报》的评论标题中,制止暴力、维护香港稳定成为标题的主题词,伤不起[情感:同情]体现评论者对香港当前局势的担忧,希望香港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追究/止暴制乱/重拳连击[判断:批评、谴责+积极行为]表达了制止暴力的决心; 重回/发展/吹响[鉴赏:积极价值]表达了香港稳定的局势以及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卫报》和《人民日报》评论标题从各自立场出发,揭示了新闻评论的倾向性,尽管两家媒体新闻标题的态度资源都涉及到情感、判断及鉴赏等要素,但是表达内容是截然相反的,《卫报》的关注对象是暴乱分子,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积极评价,而《人民日报》关注的是香港民众的生活状态,对制止暴乱行为进行了积极判断。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卫报》和《人民日报》评论的差异性以及对读者的情感和认知产生的影响,以下从态度资源的情感、判断以及鉴赏角度对两家媒体香港暴乱新闻评论语进行批评对比分析。
(1)态度资源的整体分布。由表2可以看出,《卫报》和《人民日报》在新闻评论中所使用的态度资源总数类似,《卫报》达到314个,而《人民日报》态度资源数达到307个; 两国媒体都使用了更多的判断资源,但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卫报》运用了更多的情感资源,达到26.6%,而《人民日报》中判断资源的比例更大,达到78.6%,这主要由于两国媒体评论对象的重点不同,英方媒体侧重于暴乱分子的情绪,试图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以便产生同情,饱含较多的主观色彩,而中方媒体关注于暴力事件本身的影响,焦点集中于评价新闻事件涉及的事物,力争给读者展现一个客观的新闻事实和立场。
(2)情感资源的分布。情感资源用于表达新闻评论者对行为、文本、过程以及现象所做出的主观情感反应,从语义上主要体现在倾向与否(品质)、安全与否(过程)、满意与否(评注)三个方面(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卫报》比《人民日报》情感资源出现的频次要高,其中倾向/不倾向出现的次数相当,分别占76.4%和78.6%,而《卫报》满意/不满意以及安全/不安全出现的比例要高于《人民日报》中的比例。在两个语料库中分别抽取两条评论做进一步对比分析。实例如下。
例1:But public anger has been building for years over fears [情感:消极倾向]that Beijing has begun eroding those freedoms, especially since President Xi Jinping came to power.(August 6,2019 《The Guardian》)
例2:May said she was “shocked” [情感:不满意]by the violent protests at Hong Kong's legislative council building Monday, but noted that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had protested “peacefully and lawfully”. [情感:积极倾向](September 13,2019 《The Guardian》)
例3:7月1日,是香港各界人士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的喜庆日子[情感:积极倾向]。一些极端激进分子却借口反对特区政府有关条例修订,制造了暴力冲击立法会大楼事件[情感:不满意]。这是对香港法治的严重践踏,是对香港社会秩序的极大破坏,是对“一国两制”底线的公然挑战[情感:不安全]。(2019-07-03《人民日报》)
例4:近期,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暴力冲击立法会事件,而外交大臣亨特等英方官员频频对香港事务说三道四。[情感:不满意]对此,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举行中外记者会,刘晓明大使以答记者问方式揭露英方某些人错误言行,阐释中方立场,以正视听。[情感:积极倾向](2019-07-06《人民日报海外版》)
通过对比《卫报》和《人民日报》的两组就香港暴乱新闻评论中的情感资源发现,《卫报》中出现的情感词汇“anger、fear以及shocked”等表达了评论者消极的情感反应,对香港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对中国政府带有一定的负面态度,传递了政府行为不当和做事不积极的消极情感反应,但是《人民日报》对暴乱事件表达了不满的情感反应,对暴徒行为进行了谴责,对香港社会秩序造成的危害表达担忧。此外,中方媒体多表达了积极的情感资源,在新闻评论中更多地表达了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英方媒体则对事件的评论消极语气较重,话语中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
(3)判断资源的分布。在《卫报》和《人民日报》中判断资源出现的次数都比较多,判断资源主要包括对参与者的行为以及行为规范做出判断的社会评价资源,以及判断人的行为及个性是否妥当,分为社会评判及社会约束两个方面。前者指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是否有才干,是否有韧性等是一种主观的道德评价,后者指行为的真实可靠与否,得当与否,是一种客观的法律评价,其目的是褒奖或谴责。以下是来自两个语料库中随机选取的关于香港暴乱的评论话语进行举例说明。
例5:With China offering no concessions,[判断:消极的做事才干]protesters switched tactics on Monday when they launched a “blossom everywhere” campaign to cause as much disruption as possible across Hong Kong and overwhelm the police force. [判断:行为不当]But Chinese state media continued to pile on the pressure on Friday, [判断:行为不当] calling for tougher ac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判断:行为不当]and indicating a curfew was still on the cards.(October 6,2019 《The Guardian》)
例6:Protesters have issued a list of demands, [判断:积极的做事才干] including fully free elections to choose the city's leader and an investigation into alleged abuses by police. [判断:行为不当]They have been going on for five months are yet to finish but the government is already launching massive arrests of pro-democracy legislators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police. [判断:行为不当](November 14,2019 《The Guardian》)
《卫报》的这两则评论从[判断:消极的做事才干+行为不当]来主观评价中国政府在此事件中的强硬态度,不妥协,不让步,甚至连通警方打压所谓的亲民主人士,中方媒体对暴徒恶劣行为的严厉谴责被视为施压(pile on the pressure)以及香港警方的正当防卫及制止暴乱行为被认为是滥用职权(alleged abuse),政府的正当行为被认为是打压民意,缺乏人情味,西方媒体企图有意曲解事实,歪曲报道来误导读者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消极的情感认知反映。
例7:冲击立法会大楼,肆意损坏立法会设施,涂污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撕毁并焚烧基本法; 围堵香港中联办大楼,污损国徽,喷写侮辱国家和民族的字句; 扯下某建筑物前悬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扔入海中……近期以来,一些激进分子以“反修例”为名,在香港制造了一系列极端暴力事件。[判断:消极的行为规范+行为不当](2019-08-06《人民日报》)
例8:香港本来保持着一项奇迹般的记录:回归22年来历经亚洲金融危机、非典、国际金融风暴等大风大浪,经济始终屹立不倒。[判断:积极的做事才干]但一场持续了两个月的违法暴力活动,却严重打乱了香港的发展步调[判断:行为不当]。面对暴力冲突升级蔓延,广大香港市民应认清激进分子真实嘴脸,激发驱邪扶正的信念和力量,团结一心守护香港。[判断:积极的做事才干](2019-08-17《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比《卫报》的新闻评论,《人民日报》对暴徒的不端暴力行为进行了客观报道,运用如“冲击、损坏,摧毁,围堵,污损”等负面影响的词汇描述暴徒的恶劣行径,同时通过香港在过去的岁月克服逆境,迎难而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判断:积极的做事才干]表达了中方媒体对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充满信心和美好愿望; 而《卫报》更多使用了一些偏袒性的词汇protesters 、pro-democracy、 a list of demands对暴徒行为做了积极评价,而在评论中又过度使用这样的词汇进行指代,Fowler[11]73把这种过度使用相关词汇进行表述的方式称之为过词汇化(over lexicalization),这也是新闻语篇中报道者进行意识形态编码的策略。
(4)鉴赏资源的分布。在态度资源系统中鉴赏资源是对文本、过程或现象的评价,包括情感反应、积极/消极构成和积极/消极价值。在《卫报》和《人民日报》的评论语中,中方媒体运用了更多的鉴赏态度资源,通过下面两报的评论进行实例分析。
例9:A week ago, around 800,000 people marched peacefully [鉴赏:积极构成]through the city's streets, urging the government to respond to their five demands- which include an independent inquiry into the police, an amnesty for those arrested, and fully free elections. But public anger remains as Beijing and Lam show no sign of further concessions. [鉴赏:消极价值](October 21,2019 《The Guardian》)
例10:Hong Kongers have protested in huge numbers over the last six months, [鉴赏:积极构成]fuelled by years of growing fears that authoritarian China is stamping out the city's liberties. [鉴赏:消极构成]Violence spiralled as Beijing and local leaders refused major concessions and the police were used to break up rallies on a daily basis. [鉴赏:消极价值](December 3,2019 《The Guardian》)
英国《卫报》评论者通过使用[鉴赏:积极构成+消极价值]如“marched peacefully”等词汇试图掩盖暴乱分子的身份,为其非法行为找借口,之后的消极价值评判,话语中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意在指责政府武断,构建了消极的态度评价。“the police were used to break up rallies on a daily basis”等话语中,评论者采用被动语态进行评论,其目的为了突显受事者(警方),故意隐藏施事者(政府),看似客观的报道却给政府贴上了负面标签以及消极形象,英方评论者通过新闻评论话语所代表自身的意识形态,对香港政府及中央政府进行负面表述,恰恰契合了态度系统中,肯定自己而否定对方的表述机制,是自己在评价系统中得以放大,迫使读者对评论者立场产生认同,通过操控态度资源迫使读者向评价者期待的方向发展[7]。
例11: 8月17日下午,香港各界人士齐聚金钟添马公园,参加“反暴力、救香港”大集会[鉴赏:积极构成]。尽管遭遇雷雨,参加集会的市民队伍依然绵延几百米。现场,五星红旗、香港特区区旗飘扬,“支持警察、严正执法”“我爱中国、我爱香港”口号声不断。[鉴赏:积极价值](2019-08-18《人民日报》)
例12:延烧全港的黑色恐怖,已令香港社会正常功能停摆、市民人人自危,香港局势已到了极为危险的境地。[鉴赏:消极构成]宽容无法感化暴徒,克制不能制止罪行。当此危局,香港特区政府和立法、司法机关必须担起共同责任,通过坚决有力举措,尽快止暴制乱。[鉴赏:积极价值](2019-11-19《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通过[鉴赏:积极构成+积极价值]传递了积极的情感反应,香港各界参加“反暴力、救香港”集会,共同肩负起守护香港的义务,充分体现了香港市民护法治、守安宁的共同心声,表达了人们追求和平制止暴乱的愿望,同时针对当前的局势,也表明了香港政府及热爱和平的有志之士能够解决好当前的危机。
通过对比《卫报》和《人民日报》中态度资源的分布,发现判断资源在两报评价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在判断对象评论角度上截然不同,《卫报》关注的焦点为香港警方与暴乱者的冲突,站在了暴徒的一方进行维护,而中方媒体主要对暴徒行为进行谴责,明确态度立场,对参与者的行为以及行为规范做出判断; 其次,两报在评论中对暴力问题消极态度大于积极态度,《卫报》针对政府及警方制止暴乱的行为做了消极评价,而《人民日报》针对暴乱分子行为产生的社会影响做了消极评价,因为这个事件本事属于负面新闻,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都是消极的,新闻评论者在语言中传递了相应的负面情绪。在语言表征方面存在差异: 《卫报》评论者为了表明自身的客观公正,在报道中更多地引用了香港本地以及海外人士的言论,似乎显得新闻报道有据可循,真实可靠,然而这种言论提供者的意图是否真实,提供的信息来源是否可靠并不为人所知。在英方报纸的评论中各种声音相互融合,评论者把个人立场巧妙地融合在不同信息源的引用中,形成新的意义构建。李庆明、吴华[12]认为这种意义构建是通过对半具体信息源的引用,因为这种信息源很难找到确切的信息源头,能够隐藏关键信息,达到隐晦表达意识形态的目的。而《人民日报》评论者就暴力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对暴徒的不法行为进行谴责,评论者评价性的言语多于《卫报》评论者引用外界声音的评价方式,这也是中西媒体新闻报道方式的区别。
通过《卫报》和《人民日报》就香港暴乱评价的态度资源对比,可以看出,态度系统中的情感、判断及鉴赏在中英媒体评论中都有体现,这种消极和积极评价态度也反应出了新闻性质,同时传递了新闻评论者自己的态度和立场,评价者通过态度资源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评价对象的属性[10],通过突显或隐藏某些新闻主体,运用态度资源构建评论者的意识形态,评价者对事实的歪曲评论会引发读者对评价对象产生偏见以及消极情绪,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对这种现象进行揭露和指正[13]82,以便读者客观评价新闻事件,有助于推动话语实践的正向发展。本研究通过《卫报》和《人民日报》评论话语的对比分析,发现中英报纸在新闻报道评论中的差异性,揭示出西方媒体通过歪曲报道来恶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意图,为读者正确理解新闻评论话语提供参考,并对中外报刊的阅读和写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