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红色美术文化研究”(2019WTSCX055);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共建课题“红色美术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功能研究”(2020GZGJ313)
作者简介:周国琴(1964-),女,广州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吴继金(1963-),男,湖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红色美术文化。E-mail: 1049740631@qq.com
(1.广州美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2.湖北美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1.School of Marxism,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Guangdong 510006,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Wuhan 430205, China)
red fine art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DOI: 10.15986/j.1008-7192.2021.03.004
思政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必须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2020年5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在美育教学中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红色美术文化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课程资源。红色美术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历史,蕴含着精神成分,具有资政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资源。同时,红色美术文化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可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载体之一。但由于专业的隔阂,很多思政课教师不熟悉红色美术文化的内容,再加上教学观念影响,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还有些思政课教师片面地追求欣赏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不加选择、盲目地大量滥用,又缺乏必要的引导,以至于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有遵行教育性、选择性、引导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等原则,挖掘红色美术文化中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直接运用红色美术作品,引用红色美术文化案例,开展红色美术文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等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当代著名的艺术家汉斯·哈克指出:“不论艺术家愿意与否,艺术作品总是带着思想意识的标志,即使它们并不为某个确定的、有名有姓的主顾服务。”[1]97一件杰出的美术作品,用罗丹的话来说:“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象征。”[2]85美术不只是简单的文化,不仅是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淀和反映,而且本身具有为政治、道德、理想等意识形态服务的功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在社会上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美国学者房龙也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艺术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一种道德课的组成部分。而这种道德课比其他东西,更为现代的世界所需。”[3]75红色美术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中国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红色美术文化不仅展现了中国近现代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还蕴含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主义等精神内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高校思政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因为红色美术文化的政治价值和意识形态和属性,还由于红色美术文化与思政课之间存在着相通性、一致性和互补性,都是致力于解决人的全面发展、优化人的综合素质问题。求真、向善、爱美是人的天性,古今中外皆然。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中,不仅要有科学的“真”,思想和道德的“善”,还也应具有美,赋予它美的形式、美的色彩、美的内涵,更应体现真、善、美的统一。法国著名思想家狄德罗说过:“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4]135因为美是真的、是善的,美的价值在于真与善的统一,红色美术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两者之间是可以融合、相得益彰的。因此,红色美术文化因其鲜明的政治内容和意识形态的特色,成为高校思政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可以用来说明、解释和论证思政课教学中的某个原理、某个观点,还可以此作为载体,使高校思政课具有了美的属性,也就更有力量,更能发挥效果。
教育家加里宁说:“教育是一种艰苦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 [5]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艺术性的活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审美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组成部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结晶,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传统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很少注意到教学的审美化问题。因为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必然造成只是生硬地灌输知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审美化,要求教师运用审美意识的方法和手段,采取形象有趣的教学方法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红色美术文化是形象化的艺术,其首要特征是美。“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 [6]21。美的事物都是通过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显现出来的,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让人感受到。红色美术文化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迪,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在高校思政课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利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为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因素,使抽象、枯燥的理论尽可能地更多地具有美的形式、美的色彩,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大学生在对美的形象的欣赏中,自愿接受其教学内容,并运用联想和想象,在不自觉中认识美的对象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这样可以减少或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抽象化的不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因素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因素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梁启超曾说过:“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有注意情感的陶养,才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7]71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情感性是十分突出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在“晓之以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定要做到“动之以情”,因为“通情”才能“达理”。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也是最容易对人产生情绪感化作用的东西。“所谓艺术表现,就是对情感概念的显现或呈现”[8]120。红色美术文化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影响大学生情感的审美教育。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利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借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感情,启发大学生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美的形象和内容转换成个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达到以情动人,情和理互相渗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对理论产生共鸣,容易接受教育的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满足了情感化的渴望,就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乐”教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学习,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乐于接受学习的内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美术是视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视觉相对于听觉而言更易产生美感,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性的。红色美术文化所具有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美感和艺术性、趣味性,使人产生美感,给人带来愉悦,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思政课上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充分注意,提高听课热情,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参与的乐园,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首要的素质。高校思政课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这不是唯一功能,它同时还兼负有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美术反映出一个时代和社会的生活及人们的精神风貌,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缩影,本身具有知识性,包含着很深厚的文化、生活以及社会知识。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不断拓展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可以普及大学生的美术文化知识,增强审美意识,丰富见闻,扩展视野,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强和高素质的人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中,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明晰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些审美修养素质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爱美是人们的天性,审美能力是通向成功之路的桥梁,更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具有的心理能力。席勒认为:“每个人都有感受‘美'和‘崇高'的能力,但这种感受能力的萌芽发展是不平衡的,必须通过艺术加以补救。”[9]245艺术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的最好途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利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一方面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当前我国高校审美教育的缺失,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其审美素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心灵美; 美育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10]当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境界提升以后,在美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中,不断陶冶心情,愉悦精神,而且也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的教育资源,作为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实践中,红色美术文化溶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专业的隔阂,很多高校(甚至美术院校)思政课教师不熟悉红色美术文化的内容,再加上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不少思政课教师认为,红色美术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是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属于两个不同的理论范畴,因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愿意运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另一方面,有些高校特别是美术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看到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形象生动、色彩丰富,视觉效果强,深受部分学生的喜爱,因而无限地夸大其教学效果和作用,为了追求教学的欣赏性和趣味性,盲目地大量滥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以至于冲击正常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秩序。
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局限于利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物态形式,而忽略了将红色美术文化资源运用到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欠妥,能否真正起到育人价值值得怀疑。一方面,对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解读浅尝辄止,着重于红色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相关故事,而对于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历史背景、精神内涵、时代价值等内容挖掘不够,提炼升华不够,开发利用不深入,从而削弱了红色美术文化资源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有些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缺乏必要的引导。红色美术文化主要是作品形态,是以图像形式呈现出来的。罗兰巴特曾说过:“任何图像都是多义的,它潜在于其能指下面,包含着一种‘浮动的'所指链条,它的读者可以选择其中某些,而不理睬另一些。”[11]由于一些红色美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多义性”,学生对其理解也是因人而异,作出的判断和得出的结论也是有差别的。如果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只是单纯地罗列和展示红色美术文化现象和作品,不加以说明和正确的引导,可以导致学生的理解不同,达不到正确的价值引领效果。
一方面,由于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些年代久远,且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使得青年学生与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存在着一定的情感距离、历史距离,很多大学生(尤其是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对于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了解不多。这样,使得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从而限制了思政课教学对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放和多方位运用。另一方面,没有与校园红色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校园文化是营造红色文化氛围的场所,是承载红色美术文化资源的有效载体,对于加深大学生对红色美术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发挥重要作用。红色美术文化如果只是单纯的思政课堂运用,而没有校园文化的配合,也会影响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融合,妨碍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与大学生二者间的互动。由于对红色美术文化的多维开发利用不够,也造成了红色美术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虽然说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资源,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之一,并不排斥其他的教学方法,更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没有必要要求所有教师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但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还是值得探索的,这就要求高校(尤其是美术院校)思政课教师具有开放的心态,转变教学理念,了解和学习红色美术文化,并在教学中适当地加以运用,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
这种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思政课堂上所运用的红色美术文化素材要进行选择。红色美术文化范围很广,内容众多,十分丰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程度有深有浅,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不能盲目地、没有任何区别地加以利用,而应该有选择性。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是潜在的、待开发的,必须经过思政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成分,成为其教育资源,并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教育资源的第一个环节,是需要根据思政课具体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加以选择,选择那些“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12]16的美术教育资源,而不只是单纯地考虑具体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及社会需要,缺乏和忽略对学生因素的考虑和关注,“一厢情愿”或者“强加于人”,这样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对红色美术资源进行分析和阐释,正确引导学生。“经过了对文化选择的教育内容,还只是‘文化源',而将其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教师的个体文化在其中起着‘过滤'‘变通'‘重组'的作用。”[13]156教师在引用“多义性”美术作品时,尤其是对有争议性的艺术内容,需要发挥一定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的正向引导,得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宣善去恶、求真弃假、扬美除恶,达到教学目的。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教育资源,是利用美术教育资源所具有的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充分注意和产生极大兴趣,改变枯燥、抽象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但是,教师不能为了吸引和取悦学生,在美术教育资源的选择上过于强调趣味性、娱乐性,而缺乏思想性、教育性,不能因为趣味性而牺牲思政课严肃的政治内容,破坏正确的导向性。在运用红色美术文化教育资源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妥善处理好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的关系。要防止片面追求趣味性、娱乐性,缺乏一定的思想性,或者只考虑思想性、教育性,没有趣味性的现象。无论是艺术案例的选择,还是美术作品的讨论和点评,教师都要注意思想性、教育性与趣味性、娱乐性的统一。
方法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是直接影响课程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合理使用方法不仅与教学质量的高低密不可分,而且是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美术文化教育资源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直接运用红色美术作品,既可阐述和佐证教学内容,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的思想。二是运用红色美术文化案例,探寻红色美术家的民族情怀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优秀的红色美术作品不仅仅只是反映生活,而且饱含着美术家对生活的思考,沉积了美术家浓缩的对于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优秀的美术家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被世人所称道,更以其高尚的人格力量,被世人所敬仰。这些无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素材。三是通过红色美术文化的实践教学的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红色美术文化创作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使高校思政课所传授的思想道德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
红色美术文化因其鲜明的政治内容和意识形态特色,成为高校思政课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可以用来说明、解释和论证思政课教学中的某个原理、某个观点,还可以在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借用红色美术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来展示和表现课堂教学的内容,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美感和艺术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