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
1929年之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是一种传统自由市场主导的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模式下似乎很快恢复了战争的创伤,从一战结束到“大萧条”前夕,美国的工业产值翻了一番,德国增长了40%,资本主义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到来,资本主义世界突然陷入泥潭。最初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和政客认为这次危机与以往的经济危机一样,只需要等待很短暂的时间,衰退就会自我纠正。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市场自行运作的机制上,除了一些有限的措施之外(例如保护大银行),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随着危机的继续恶化,尤其在美国和德国,甚至出现了一些威胁到整个国家安全的情况。传统自由主义为什么会在大繁荣的背景下呈现如此巨大的危机?
哈曼指出,造成这次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即“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10]236。危机前,美国的利润率下降了约40%,英国在一战前就已经开始下降,德国也未能恢复到战前水平。资本盲目扩张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导致对生产资料的投入增多,技术的进步使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比例增多,从而使资本可剥削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相对减少,导致利润率下降。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新的投资,这些投资又会使本来已经很低的利润率继续下跌,以至于许多新的投资变得无利可图。
那么,为什么过去能够摆脱危机的自由市场机制不能“自行解决”这次危机呢?哈曼指出,另一个解释这次危机的因素是资本的集聚和集中。资本主义自马克思那个时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不断破产重组,使一些企业规模发展巨大,资本主义系统充斥着大型垄断企业。这些企业阻止了本该被市场淘汰的部分,使得本该被淘汰的企业幸存。但是一旦危机突然爆发,单个企业的规模大到足以影响整个资本主义系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整个系统处于瘫痪之中。“这最终导致了少数大资本在资本主义的特殊部位起着支配作用。它们的运行与其周围或大或小的资本缠绕在一起; 如果那些巨大的资本企业倒闭,就会破坏其他资本市场,切断它们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来源,从而扰乱其他资本运行。在累积的崩溃中,那些以前的盈利企业会被拖到无利可图的破产边缘,从而在这个制度的心脏形成一系列经济‘黑洞'。”[11]这也是为什么1929年的危机不能再依赖市场自行解决,需要国家出手干预经济的重要原因。
由于传统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无法让资本主义自行走出经济危机,这种模式逐渐被抛弃,以国家干预为主要特征的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哈曼指出,事实上这种凯恩斯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已经有了预示,一战时各国政府采取了非常严苛的军事管理措施,整个国家的资本都集中起来进行军事斗争,但是战争结束后,这种模式没有持续和发展。这次“大萧条”为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哈曼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得凯恩斯主义走向了更高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其特征是大量的资本在战争的影响下投入武器生产领域,形成国家高度干预下的持续性军备经济。
1.2 国家资本主义的特征
首先,军备经济、奢侈品、广告投入等“浪费生产”对资本主义经济矛盾产生缓解作用。二战结束后,高军备支出在“冷战”的影响下继续扩大。以美国为例,战争前,军备经济只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多一点,在战后的1948年保持在5%,随后冷战爆发,1950-1953年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13%以上。大规模的武器开支为经济提供了一个缓冲区,减缓了利润率下降的压力,“它们减少了可用于生产性投资的剩余价值,从而抵消了过度积累和危机的趋势。”[12]132由于它减少了进一步积累的资金,从而减缓了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进而减缓了资本主义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除此之外,20世纪和21世纪的资本主义还存在一种特殊劳动,即生产奢侈品的劳动,这类劳动与从事武器装备生产的劳动类似,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跟其他商品一样出售,但不会进入新一轮的再生产,不会增加资本主义的积累,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得以缓解。广告投入与军备和奢侈品生产有着相同的逻辑,都是对生产性投资的削减,减缓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从而推迟危机的到来。
其次,战后的“非殖民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被迫放弃了直接的殖民统治,英国在1947年放弃了对印度190年的殖民统治,葡萄牙也在1975年被迫放弃对非洲的殖民统治,50年代法国被迫从越南撤军。这种“非殖民化”没有阻碍资本主义的“繁荣”,反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扩展。哈曼指出:“在许多情况下,离任的殖民当局能够确保他们的位置由他们自己的人取代,在国家人员中具有巨大的连续性,尤其是在军队的关键岗位上。例如,法国把权力交给了继续与法国公司合作、使用法国货币的人,并定期邀请法国军队来维持‘秩序',从而使西非和中非大片地区获得‘独立'。”[12]185“非殖民化”是在旧的资本逻辑关系中的延续,是资本在20世纪后半叶新的扩张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非殖民化”有一个例外,即对石油的控制。石油是原材料的原材料,对各种行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爆发的多次局部战争是对石油控制权的争夺。总之,资本主义在20世纪确实发生了其殖民帝国的解体,世界上很大一部分地区逐渐走出殖民控制并取得了独立,但同时这种“非殖民化”也有很大局限,因此带来了资本主义新的扩展。
此外,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提高的“福利支出”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反过来为资本主义的持续性再生产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社会条件。正是这些新的特征维持了资本主义三十年的“黄金年代”。
然而,上述特征既是缓解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原因,也为资本主义走向更深层次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第一,不是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与美国一样,把大量的资本投入到武器生产领域,“武器开支在最重要的经济体之间分配极不平衡”[12]198。受到冷战的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竞争,资本主义内部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加频繁。这样就会产生一个矛盾,武器支出低的国家给武器支出高的国家造成了压力。“军费开支水平较低的经济体可以按比例增加投资,实现比美国更快的增长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开始赶上美国的生产力水平,并增加了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12]198日、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在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国家资本主义体系中运作,在没有危机的情况下快速扩张,并且不用把大量资本投入非生产性领域。长此以往,这些低武器支出国家竞争力开始赶上并逐渐超越了高武器支出国家,逼迫高武器支出国家减少非生产性领域的开支,转向生产性投资。大规模生产性投入又会让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陷入利润率急剧下降的矛盾之中。另外,美国不断受到战争的影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各地区局部热战,造成军费开支的猛增。一方面受到国际竞争的影响需要降低武器开支,另一方面受到战争的制约要增加武器开支,在这种双重矛盾下资本面临的压力一下就爆发出来,再次造成危机。
第二,“非殖民化”和福利支出存在深刻问题。“非殖民化”条件下的资本主义虽然使资本主义得以快速扩张,但也使资本变得更加脆弱,资本更容易受到世界各地经济波动的影响,这大大增加了资本主义出现经济危机的频率,就像70年代危机的起因那样,一次石油价格的波动就足以让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崩溃。而巨额福利支出也存在深刻的问题,一旦利润率下降和经济繁荣上升动力开始减弱,政府就会无法承担纯福利开支,造成巨大的赤字。政府在这种压力之下不得不削减福利开支,这又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威胁到资本主义自身。
国家资本主义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在70年代逐渐显现出来,石油危机和滞涨危机的爆发使得资本主义体系谋求新的发展之路,他们把目光转向了新自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