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村落公共空间的形态演变
学术界对村落公共空间的讨论多来自社会学和规划学者。社会学者倾向于从实体和非实体的角度阐释其内涵,如朱海龙认为,“农村公共空间并不仅是一个拥有相对固定边界的实体空间,同时还是一个被附加了许多外在属性的文化范畴”[9]。另一些社会学者对村落公共空间的非实体性更为关注,认为村落公共空间发端于乡村社会,具有草根属性,是介于农民私人空间和国家公共权力中间的公共领域。如曹海林[10]关注村落公共空间与村庄秩序重构、社区整合的关系。而建筑规划学者更多的是从实体性角度考虑村落公共空间,他们将乡村公共空间的空间形态分为点状、线状、面状,按其功能分为休闲空间、道路空间、交易空间、生产空间等[11]。本文从实体性空间角度,讨论神仙居景区周边村落公共空间区的形态划分。
(1)街巷。上横街的田园生态绿道全长2 000米,在原有机耕路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施工者以石子和胶凝材料拌和,中间形成较大孔隙,具有较强的透水能力。对照全域景区化要求,上横街村在主要街巷都埋设了排污管,而铺设管道时留下坑道则以卵石镶嵌的形式重新铺设,增加了村子的人文因素。
东鲍村的3D景观村道由中国美院学生团队创作完成,其主要元素是各色荷花、莲叶以及大小鱼儿、蜻蜓、青蛙等。3D彩绘村道景观的立体感强,人踩在上面犹如进入了荷花池的真实意境,串起村内莲荷文化园和古窑、陶艺展示馆等民俗体验区。
在淡竹乡,部分车牌号为浙G的车友喜欢周末组团来淡竹烧烤和露营,造成下叶村堵车,导致旅游大巴和本地车辆无法正常通行。淡竹乡党委看到这一现状后,决定把原来穿村而过的白龙线挪到村外,沿溪重新铺设柏油道路。此前的村道则被改为民宿一条街,供村民和游客停车,大大缓解了村里的交通压力。
(2)河道水系。上横街村开展了河道、沟渠、池塘清理行动,着力把水系都打造成细水长流、整洁干净的小景观,并从附近的韦羌溪引入活水,养上了景观鱼,形成了“水穿村过、鱼翔水底”的美丽画面。而淡竹乡疏浚了河道,在韦羌溪靠山一侧铺设了绿道,供游人散步、骑行和跑步。由民宿经营者组成了“河小二”队伍自发保护河道生态环境,而由当地退伍军人组成的6位护溪员则每天巡河,排查非法捕捞和挖砂行为。
(3)立面空间。淡竹乡、村干部通过自行设计,加强对村内老物件的重新利用,把拆除危旧房留下的横梁、瓦片、木窗等物件作为点缀墙体和美化新村的小品装饰,展示了古村变迁的回忆。该村在装饰中避免大拆大建,把乡村整理成走得进、留得住、愿意看的地方,形成粉墙黛瓦、移步见景的村容村貌。
上横街村完成了8万多平方米的黄皮屋粉刷,并与县城一家艺术公司合作,在白墙上描绘艺术画,营造了水墨丹青的田园画卷。村民们将农家磨盘、缸瓦、斗笠等传统用具进行创意摆设,土木、石木结构的老屋外墙挂着“乡里乡亲”“又见炊烟”等招牌,质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4)休憩性空间。五方亭原为上横街村“三改一拆”时拆除的猪舍,为增加村民及游客公共休憩场所,村里建造了五个钢结构的小凉亭,形成高低错落、富有层次的透视效果。同时,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用青砖、青瓦铺地,同时布局花草、树木等植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村庄植被、水渠和地形地貌,让留住乡愁成为现实。
“歇把起”原为上横街的空地,因通风好而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纳凉的场所,但会受到风吹日晒的影响。为提升村民公共活动区域品质,设计者设计了一个钢结构的顶棚,与原有的肌理形成一新一旧、一静一动的对比,打造时空对话的和谐空间。“歇把起”源自仙居方言,意思是“累了就歇一会儿”,令人倍感亲切。
“三棵树”茶吧原为上横街碾米厂,秉承建筑原有肌理,设计者引入现代钢、玻璃结构设计,为老建筑注入新活力。此处被打造成供村民和游客休闲用的茶吧,配以点缀营造温馨的氛围。“三棵树”的名字源于门前三棵几人才能合围的大枫树,是村民共同的记忆。
“研磨时光”咖啡馆的前身是淡竹乡供销社,随着市场浪潮的冲击,供销社逐渐废弃。如今,该地被改装成占地150平方米的休闲吧。内部设计以钢构体现工业风,吧台、墙体等由鹅卵石、裸露的青砖建构。游客可以在此休闲小坐,增加闲情雅致,弥补了原本只能赏景、住宿的单一曲调。
(5)政治性空间。下叶村的党建文化广场占地2 200多平方米,地面铺装的是在农房改造过程中收集来的青石板。广场中间的四面墙用淡竹传统建筑的四种元素:泥墙、石墙、砖墙及条石堆砌而成。在不改变休闲功能的基础上,外围建设了围廊,涵盖了村史村情、村务公开、特色党建、廉政文化、国防教育、慈孝文化和重点工作等七个方面的党建元素,打造成了“党建记忆”广场。广场一边还搭建了活动舞台,不定期举行传统婚俗等展演活动,让游客体验热闹喜庆的气氛。
上横街村在祠堂改建文化礼堂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耕读传家”精神的传承。礼堂可作“两堂一室”使用:一是文化礼堂。礼堂具备展示村庄风采、传承村庄文化、传播现代文明和主流价值等功能。二是耕读讲堂。与农家书屋相结合,村里购置了大量的图书,方便村民阅读,还可以开展各类讲座、会议等活动。一室为村会议室。村里购置了电脑、投影仪等设备,便于开展政策宣讲、知识学习、技能培训等。
蒙正书院是清朝仙居八大书院之一,原为祠堂。书院旁设置了供老人休憩的凉亭,旁边则是孩子学习的天地,一老一少的呼应关系体现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设计理念,简单的功能分区让书院成为充满人气之所。
(6)生产性空间。东鲍村村历史上曾有3座大型古窑,因修建水库等原因现已不复存在。为了传承古窑文化,村两委讨论后决定重建古窑,取名龙窑。古窑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一次可以烧几百件胚品。
花香猪舍位于上横街村,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栏舍20间,可饲养60~80头家畜,配套1座50立方米的沼气池。该地实行单元式饲养,合理控制家禽家畜的密度。每天清洗圈养场地,采取机械通风等措施,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7)消费性空间。青村货栈原为木制及泥筑的四间屋子,是具有六七十年代仙居农村建筑特色的房屋,设计者在保持原有建筑机理的基础上,打造了一个保留乡村记忆的公共活动空间。货栈配备了两台电脑,主要用于销售农产品和特产,帮助村民创业创收。
“淡竹记忆”农家大院为下叶村最大的农家乐,共有60个房间,100多个床位,还有一个能同时容纳150人的会议室和200人就餐的餐厅。村里很多农家乐不提供餐饮,游客可以到农家大院吃饭。大院旁还建有超市,出售特色农产品、工艺品以及各类生活用品。
(8)接待型空间。下叶游客中心的前身是小学,后来逐渐废弃。2015年,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小学被改造成游客服务中心,总投资近300万。游客服务接待中心一楼设有贵宾接待厅、会客厅、设备室、多功能厅,承载接待游客、兑换绿币、管理民宿、售票等功能,提供神仙居、淡竹原始森林景区门票销售服务。二楼设妇女儿童工作室,三楼是文化礼堂和会议室。
上横街的游客接待中心位于九品莲庄酒店,为村集体出资建造,由台州红太阳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有床位200多张,能容纳1 000多人同时就餐,并设有服务咨询中心,统一接待游客,居住环境干净舒适,农家菜色健康美味。便捷的交通、清幽的环境再加上“一站式”的吃住服务,让游客享受宾至如归的感觉。
(9)展示型空间。猪栏工坊原为上横街村民的猪栏,设计者将其改造为创作和展示艺术品的空间,用于展示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根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展示的是杭州老鹰画室学生画笔下的美丽乡村作品。
陶艺展示馆位于东鲍村,村里将一座台门改造为“古窑淳风”陶艺文化体验基地。基地布置了东鲍村生产的缸、坛、瓶、罐等日常生活用具。还购置了制坯机和烘干机,并安排老制陶师傅现场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