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窑洞建筑形体间错落有致的组合,构成了陕北窑洞民居建筑在垂直空间上的丰富变化。通过资料搜集、田野调研、现场测绘及图纸绘制等,提取两种较为典型窑洞民居进行案例分析和论证,进一步强调陕北民居中建筑、文化与艺术的联系性:案例1绥德刘家大院是陕北窑院式民居建筑类型的典型代表,即院落中所有建筑类型都以窑洞形式出现。院落在平面布局、空间构成及装饰艺术方面均体现了浓郁的农耕文化。此外,民居建筑防御性逃生通道的设立是陕北民居受边塞文化影响的结果,因此对刘家大院的案例分析能够进一步感受陕北民居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案例2米脂周家大院是陕北地区复合院式院落的代表,所谓复合院即院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建筑类型组合而成的。以“复合院”相称,但院落主体建筑并没有因此而略显逊色,反之窑洞主体在砖木结构建筑的衬托下更加熠熠生辉,起到统领整个院落的效果。同样,各建筑之间错落有致、合理有序地摆放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子纲的宗室理念和尊贵有别的等级制度。
2.1 窑洞院式——绥德刘家大院
绥德地处榆林市东南部,境内有无定河穿过。丘陵起伏的地貌形态和四面环山的地势特征是绥德在历史上成为重要军事之地和商贸之地的客观因素; 该地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理优势和社会优势为传统窑洞民居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16]。除此以外,绥德享有“石雕之乡”的美誉,工匠和民居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山石资源和鬼斧神工的精湛技术,修建出一座又一座独特的窑洞民居建筑,可谓巧夺天工、登峰造极之作。
刘家大院(刘耀武)位于绥德县城北50里处的艾家沟村,于2014年11月17日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保存较完整。现村域面积约8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500亩,传统建筑数量21座,由于年久失修,部分传统建筑已处于闲置状态,十分可惜。村中有小河自西向东流淌最终汇入无定河,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生活水源。从聚落空间分布来看,该村属点状式空间布局,各居户沿河道成阶梯式分散布置,从立面观望而去,可以在山坡或山湾处看到错落有致的聚落形态,再配以百年枣树做装饰,古韵犹存,尤其凸显了窑洞建筑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刘家大院(刘耀武)是由靠崖窑和明锢窑组成的院落,坐北朝南,平面布局呈矩形,由5孔正窑,6孔厢窑构成,是典型的窑洞院式民居建筑,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33米(图3、图4)。院落大门位于西南角,为欧式阁楼砖瓦大门,其装饰风格别出心裁(图5a)。门头上方饰有一圆形浮雕,纹样为具有汉族风格的“牡丹套石榴”和“富贵百年”,配以云纹、几何、植物等纹样的屋脊装饰,形成了独具匠心的大门。浮雕下有一题为“耕读传家”的家训匾额,意在教人谋生与做人之理,这种思想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民间已然成为一种经典传承,有警示、育人之意,传达了长辈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寄托主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欧式阁楼大门的运用说明当时的主人已具备较为开放的思想意识,能够接受并吸收外来文化[17]。
院内石板铺地,干净整洁。五孔正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窑洞总高约5.75米,进深约7.80米,正窑西两间由宽1米过道门连通,为一进二开式; 东、西各设三间厢窑(其中东厢窑后期又加盖一间做储藏用),其进深较浅,约3.68米; 西厢窑与正窑连接处筑一小窑,为上脑畔通道,当地人称其为逃跑通道,在匪敌入侵时,可通过该通道逃出且不易被发现; 最东面的一间窑背上挖有一暗道,平常用来连接邻里,也是逃生的不二之选,由此可见当地先民的聪慧才智(图5c)。
刘家大院在装饰上讲究大方得体。脑畔上青砖砌筑女儿墙,高约0.8米,起防御和保护作用,样式为明暗“十”字型,既美观又大方。崖壁做抹面工艺,用石灰或黄土掺和麦秆、包谷皮、头发等具有韧性的材质做原材料进行抹面,使崖壁整洁、美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固窑脸的作用。窑檐挑石格外显眼,青色瓦片覆盖于上,根根檐梁有序排列,给人极强的阵列感,又不失端庄大气; 挑檐上边饰有屋脊做装饰,雕刻有精美的植物纹样,两端各筑一闭口吻兽,有驱灾避难之意,立体、精美且寓意深远,体现主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和向往。窑腿上筑有两座龛位,供奉土地神和天神,平常会用红布遮面,逢年过节时才将红布掀开,举行仪式,祭拜神灵,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人富平安。据当地人介绍,天神和土地神的方位是不能调换的,天为大,地为小,因此在供奉时要讲究天神供在东向,土地神供在西向,即东大西小,以示对天神的尊敬。
刘家大院中门窗类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双夹耳式,双扇开门,房门位于窑中间; 另一种是满肩式(图5b),这两种形式的门窗在陕北窑洞中最为常见,透光性好,纹样精美。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之时,主人会在窗户上贴拿手的窗花剪纸,题材多样,寓意吉祥,为窑洞建筑增添了一抹喜悦的色彩。窗户密封方式依然采用传统的糊纸作法,保留了窑洞最原始的风貌。在访谈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主人对窑洞建筑的情有独钟。
窑洞墙上的窗棂纹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象形类、文字类、宗教类等。白天阳光透过格栅在屋内形成不同的光影,丰富了室内的视觉感受。窗花纹样不仅有装饰效果,同时还暗含了主人“五福三多”的福祉观念,其中寿字格为最常见纹样之一,充分表达了主人祈求长寿、乐享生活的思想观念。这种淳朴的人生观表现方式目前仍在使用,已然是陕北人民千百年来的风土情趣,反映了当地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土炕是内室活动的主要场地,刘家大院中的土炕均依后壁而建,称为“窑掌炕”,长约3.5米,宽约2米,高约0.65米,炕内砌三条烟道,两端分别与灶膛和窑腿内预留的烟囱连通。在炕的一边选取合适的位置砌灶膛,冬天生火做饭时,烟火通过炕内烟道排放出去,与此同时,烟火产生的热量将炕头熏热,起到驱寒保温的效果,可谓两全其美。另外,一般在窗外设有一个炕门,专供冬季引火烧炕之用。
2.2 复合院式——米脂周家大院
窑洞古城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属中温带半干旱性气候类型,气候干燥、降水较少,地貌类型以丘陵沟壑为主,非常适合窑洞建筑的修建。经济上,该地仍以农业为主,近年来随着景区的开发和建成,经济来源略有起色,增设了旅游业、果农产品和手工编织品售卖业等。
古城始建于北宋初年,后经元、明、清、民国等各朝代修缮于万历年间形成最终面貌,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古城北靠凤凰山,东邻文屏山,西南方向由饮马河、无定河、银河三大水系围绕,乃典型的靠山面水格局,这在风水学上实属优越地理,其四周由长2.5公里、高9米的城墙从流金河、饮马河畔起一直到凤凰岭围合而成,城墙上附设瓮城、城楼等防御建筑,另为防水患,在除西向的其他东、南、北三个方向上分别设有迎旭门、化中门和柔远门; 城内由东、西、南、北四条主街划分,各小巷沿主街两侧延伸布局,构成形似展翅高飞的凤凰雏形,雄伟壮观[18]。城内现有50余座保存较为完整的窑洞民居、庙宇、商号等建筑,其中窑洞作为当地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其多以单进合院式类型出现,建筑在平面布局和空间构成上均保函了浓郁的陕北文化和陕北历史,堪称活的历史文化代表。
周家大院位于榆林市米脂窑洞古城石坡街18号,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约27米,东西宽约19米,为典型的由明锢窑、坡屋面房所组成的复合式院落。照壁将院落分内外两个部分,内院相对私密,由正窑、厢房及照壁后边砌筑的一间储藏室构成,供家人日常生活用。外院相对开放,由影壁、厢房(部分厢房已毁,被用作菜地)和倒座三间构成(图6、图7)。
传统的大门是显示家族形象和社会地位最直观的物质载体,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在门的装饰上花费较大功夫[19]。周家院大门朝东向开启,这在风水学上是一个非常吉利祥瑞的方位,有“紫气东来、蓬勃向上”之意,大门内侧设一道屏门起引路和隔挡视线作用,此门除重大事情外不开启。门匾题有“忠守先业”四字家训,寄托主人对先辈家风的传承和对后人承业的期望。雀替雕刻有精美的菊花纹样,暗含主人志洁行芳的高贵品质。墀头上镶嵌着一副立于松树下的梅花鹿砖雕图,寓意“松鹿长春”。门框下设有一对抱鼓石,使得大门的档次大大提升且有灵气(图8)。
院内青砖铺地,院落靠近东厢房处放置一石碾子(图9)。据当地人介绍,石磨和石碾子的摆放要按照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即石碾子要放置在院落靠东边,为青龙; 石磨要放置在院落靠西边,为白虎,以追寻道家思想中讲求的阴阳平衡、和谐统一的说法。正窑为明箍砖窑,建在高约0.3米的台基上,地处院落最高地势(图 10)。中间三孔窑洞规模较大,窑宽约3.2米,进深约6.5米,两边窑洞规模较小,类似耳房,阳光不易照射,用于小辈居住和储藏粮食[20-21]。窑檐为叠涩檐,用传统叠涩工艺砌筑而成,共五层,最上边用石板做挑檐,防止雨水冲刷窑脸。窑洞口用青砖固定,窑壁内外整面用麦草泥浆抹光,窑腿下边0.5米处用青石砌筑,以减少雨水对窑腿的浸浊。门窗为了室内采光效果更佳,用玻璃大窗替代昔日的糊纸作法。
“一”字形影壁嵌于墙内,装饰简单大方。壁顶用叠涩工艺做出檐,壁身用青砖砌筑框架,框芯由六边形青砖和方砖组合拼接成铜钱纹样做背景装饰。中间筑一龛位,内供土地神,外用红布遮罩,龛位上方仿砖木建筑屋顶作屋脊和屋檐装饰,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土地神的敬畏(图 10)。
厢房建在高约0.15米的台基上,双坡面屋顶,山墙同屋面齐平,墀头上刻有精美的砖雕莲花纹样,墙垛较关中、陕南地区更为宽大,这与当地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图 11)。收割季节常会在墙垛上挂一串一串的五谷杂粮,以便晾晒、拾取,这也是一种习惯性储存粮食的办法,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乡土风情,这种晾晒方式在陕西地区较为常见,干净整洁,还不占空间。
倒座为三开间,西两间为单独开式,各自有槅扇门窗,纹样装饰细腻、规正、大方(图 12)。金垫板上刻有精美的植物纹样,槅扇门采用“工”字格纹样做装饰; 窗户为六抹头格栅窗,槅心饰一码三箭纹样,虽用几何纹样做装饰,却丝毫不失端庄、大气之意; 这与古朴粗犷的窑洞形成鲜明的对比,二者在对比中相互衬托、各显其美。
2.3 建筑形态总结
窑洞院式——刘家大院为典型的明三暗二六厢窑式窑洞三合院,是陕北窑洞合院建筑的代表。院落布局规整,构件齐全,装饰精美且环保。靠崖窑与明锢窑的组合体现了窑洞因地制宜的建造特征,同时也反映出人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2]。
复合式院落——周家大院在建筑等级的处理上能够巧妙地运用地势高低来做细微调整,在建造过程中,正窑坐于台基之上且为庭院中体积最大的建筑形式,而对于厢房和倒座的处理上,主人故意将厢房所处的地势抬高,完美解决了倒座与厢房在体量上的差别[23]。厢房建筑特征明显:体量低矮且墙垛较宽,这是适应当地寒冷气候特征的表现,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外在表现,在陕北地区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