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沈阳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委托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制度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SWT202002)
作者简介:曹洪滔(1982-),男,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建设; 赵天添(1998-),女,蒙古族,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E-mail:caohongtao8288@126.com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the new er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stitution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guidance; world significance
DOI: 10.15986/j.1008-7192.2023.02.002
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中国传统制度文化的杰出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制度建设的思想、汲取西方国家制度文明的先进成分并摒弃其消极因素,使我国制度文明体系接连实现蜕变与创新,并彰显了深远的世界意义。学界围绕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大致分以下三个方向。一是从我国具体制度入手,如吕楠[1]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林毅[2]从我国民主制度入手对其彰显的世界意义展开梳理; 二是从思想理论入手,如田启波[3]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角度、霍军亮等[4]从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角度探讨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 三是从我国各项实践入手,如何旗[5]从我国治理腐败的角度、傅夏仙等[6]从我国进行脱贫攻坚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
经过梳理,相关学术成果颇丰,但对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世界意义的研究仍有进一步的探讨空间。一是整体、系统地梳理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体系进而分析其世界意义的研究有待加强; 二是立足新时代研究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世界意义的成果较少。因此,本文立足新时代,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增强研究的整体性,从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现新飞跃注入中国力量、为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茂兴盛提供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选择、为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融提供中国智慧、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方案四个方面充分阐述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既有利于进一步充实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世界意义的学理性研究,又对增强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能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顺利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发展性等特征,蕴含对万物发展运动普遍规律的认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思想引领作用。我国制度文明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现由思想引领到制度引领的新跨越贡献中国力量。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指出其进步因素和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努力寻觅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人类挣脱苦受剥削的困境、寻找充满平等幸福的社会指明方向; 强调制度文明要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人类制度文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科学指引。
马克思主义点明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覆亡的趋势,揭露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提升,相对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进步是迅猛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强调了其不可逃脱的覆灭趋势,“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43。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无偿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强盛的秘诀,工人获得的工资只是资产阶级包裹其剥削内核的糖衣。在这种存在剥削、压迫的资本逻辑下,“劳动是劳动者主体相对于实践对象被迫性的活动”[8],一旦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压迫达到一定程度,便会激发劳动者想打破被压迫状态和推翻其统治阶级的潜在意识,最终在无产阶级力量持续壮大的情况下实现异化状态的消除和私有制的消亡。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终将走向湮灭。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为人类制度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指引。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理性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芒降世为困苦的劳动者拨开了眼前的迷雾,使社会主义驶离了空想的荒原、走向科学的大道,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战胜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提供科学指引,为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进步指明了光明未来,让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有理可依、有章可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9]76。我国在推进制度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又重视自我调整与创新,不断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新的能量,使其焕发蓬勃生机。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展开艰辛探索,推动我国制度文明体系在修正与创新中得以发展和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铺好了深厚沃土,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引。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人类制度文明建设提供理念选择。在西方话语体系中,资本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形态。马克思主义锐利地抓住资本逻辑中隐含的无法调节的矛盾,并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进行深刻批判。毛泽东同志真切地谈到,“谢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他们给了我们以武器”[10]1469。中国共产党始终握紧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锐利的“武器”,依据我国实际国情,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鲜活能量,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性和优越性,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唯一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之错误论断,为人类制度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并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人类制度文明建设丰富实践经验。“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11]284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发展实际,依据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住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和世界经济危机等考验,使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社会得到全面进步、人民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魅力与强大,破解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普世价值”等话语陷阱,为经济落后国家加强制度建设并实现富国强民提供了中国样本,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辟出更加广阔、澄澈的天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和奋斗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我国在新时代取得更多成就、迎来伟大飞跃保驾护航,同时,制度建设的中国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拓宽了通往现代化的路径,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人类制度文明的进步持续注入中国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昭示强大生命力,彰显了我国制度文明建设的卓越效能。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世界格局发展变化和国际形势发展趋势的全面分析与准确判断,将我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结合,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实际行动为世界的稳定与安宁作出巨大贡献,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进步维护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探寻‘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制胜密码,期望从中受到启迪”[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凭借其灵活抗挫的韧性、精益求精的创新性和强大卓越的效能,向世界各国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杰出优点和高昂的生命力,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注入充沛能量,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焕发巨大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现巨大优势,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拓宽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9]10尼日利亚资深媒体人奥斯汀·马霍认为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对世界各国特别是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讲都具有楷模作用。新时代的制度创新及其鲜活实践彰显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性思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科学把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刻揭露了“历史终结论”与“社会主义失败论”等论断的欺骗性,为发展中国家证明制度建设必须“量体裁衣”,并要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推陈出新,使制度建设成为国家发展重要的推进剂,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各国共同进步的现代化,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辩证吸收资本主义的进步因素并摒弃其消极因素,破除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论断,为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提供新思路。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3]123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审时度势,为共同富裕的推进筑牢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下稳步推进,既致力于让我国全体人民获得物质与精神双重层面的富足,又为各国人民免受贫困之苦、享受幸福生活贡献力量。
巩固共同富裕的制度根基,为各国实现繁荣进步提供中国智慧。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科学地变革生产关系,提出“先富共富论”和“三步走”战略构想,制定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等,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发展奠定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新的战略视角推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提升效能,为共同富裕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不断完善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制度体系,提高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设力度,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进展。“共同富裕的中国道路将有力地促进全球包容性发展,特别是加速南北国家发展大趋同。”[14]身为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罗尼·林斯认为中国对共同富裕的实践为其他国家减贫注入信心,对各国促进包容发展具有借鉴作用。可见,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对落后国家破解贫困难题具有极大参考价值,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共创繁荣美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
将新发展理念融于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为推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中国共产党依托制度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健全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减少或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制约因素,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健全系统、完整、科学的生态文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协调; 坚持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制度体系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优势; 坚持共享共赢理念,推动共享和发展协同前进。以上制度安排回应了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提供制度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彰显了中国制度的独特魅力。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主要内涵,从个人、国家和世界三个层面为人类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贡献了原则规范与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站在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不断推进制度文明建设,用中国智慧努力打破意识形态差异对国际合作的阻碍,维护了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价值目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找准方向、汇聚力量。
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国际交往秩序、促进各国共同进步。资本主义虽然对人类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带有浓重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15],资本的侵略性与扩张性使世界秩序遭受挑战。与之不同,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下,我国坚持与各国和平共处、友好交往,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等倾向,为完善全球治理、稳定世界秩序贡献独特力量; 持续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努力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并主张“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9]460,提倡世界的发展方向应经各国平等对话、友好协商、达成共识后共同掌握。邓小平强调:“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16]417叙利亚政治专家马希尔·伊赫桑表示,中国的外交行动对维持国际秩序及世界的稳定贡献着重要力量。全人类共同价值“刻画出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良善交往秩序图景”[17],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国际冲突提供可行方案,为各国在平等交往中加深合作并实现共同进步贡献强劲力量。
全人类共同价值打破人类发展束缚、促进人类幸福。资产阶级利用民主的假象掩饰其专政的本质,劳动者在经济地位失衡的状况下并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而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引领下,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致力于实现真正意义的民主、自由,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提供保障,政党制度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并维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合法权利,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奠定扎实根基。瑞士发展合作署经济学家、环境顾问彼得·柯宁称赞道,中国运用民主让全国人民共同商议应对不同挑战的最好方式,这种民主既关系到最终的投票又贯穿决策过程的始终。我国对民主、自由、人权的探索使人类政治文明形态得以丰富,切实增进了人类福祉。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基础上,在新时代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守正创新的结果,具有完整、科学的制度安排。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实保障,实现了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超越,为人类民主政治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实现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意义,同时明确指出资产阶级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的空皮囊,并没有真正落实民主。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7]52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深刻揭示民主产生及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国民主制度建设奠定思想根基,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成功实践提供理论渊源。全过程人民民主扩大民主范围、拓宽民主渠道、创新民主形式、提升民主质量,使人民群众在民主运作的各环节各领域都真正享有民主权利,“避免了以自由之名虚化平等、以理性之名架空民主的问题”[18],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民主定义的垄断,彰显了我们党为人民排忧解难、谋求福祉的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世界绽放夺目光芒。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为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范式。全过程人民民主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信访制度等制度安排,以完整、科学的制度程序将民主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彼此贯通,为人民群众真实、平等地享有各项民主权利提供有效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对人权的尊重与关怀。美国记者丹尼·海防谈到,中国是当今唯一可以建立满足人民利益并使其过上美满生活的发展计划的世界大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用为民服务的真心充分彰显中国式民主的显著特色,用为民造福的鲜活实践书写社会主义民主的崭新篇章,既使中国人民享受到民主权利带来的踏实感和幸福感,又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民主“神话”,为各国对民主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倡议各国紧密团结起来,共同化解矛盾、实现合作共赢,为解决国际争端、稳定国际秩序构建了正义、合理的价值观,促进国际关系朝向更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相关制度安排、创新体制机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用中国智慧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等深刻智慧,呼吁各国以友好交流、团结互助等方式共同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并携手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体现了我国制度文明体系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融、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优势。
互学互鉴、兼收并蓄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开放、和谐的良好氛围。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加深了各国文明的对抗与冲突,构成了“全球治理的集体性行动困境”[19],背离了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体现于秉持和而不同、交流互鉴的理念面对文明交锋。人类命运共同体真诚呼吁各国在面对不同文明时,要尊重包容、相互欣赏,提倡“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9]470,超越了“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包含征服性、独断性和对立性思维模式的论断,为各国抵抗单边主义侵略、化解文化对抗与冲突献出极具价值的良方,彰显了中国制度在促进各国友好交流、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普惠、公正的合作机遇。不同于资本主义世界中某些主张实行对外掠夺和扩张而挑起国际争端的论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寻求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合作新共识,推动各国在合作中共同发展。我国不断打破制度壁垒,持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坚持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更多国家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中受益,助力世界经济实现高质量提升。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谈到,中国找到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所未有的、能改变世界的伟大创举和伟大创造。可见,中国制度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为各国提供有利的合作机遇、维护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激发新动能,推动各国在团结合作中携手迈向更光明的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肯定不同文明在价值上的同等地位,推动不同文明彰显其独特特色,倡导以平等的国际对话模式解纷争、促安全,为推动世界文明平等对话、维护文明多样性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充分彰显中国制度的强大优势。
人类命运共同体肯定不同文明在价值上的同等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9]468“要加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9]461。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不同文明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不能以傲慢、排斥的态度去看待其他文明,也不能有将其改造或取代的企图,各国应挖掘并正视每种文明的意蕴、价值及其存在的意义,并以平等交流为基础相互学习各自文明的有益因素。我国在制度构建中坚决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努力促进不同文明交相辉映、协同发展,深刻体现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思想对“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主义”等狭隘认知的超越,为不同文明进行平等对话营造了有利的环境,彰显中国制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的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不同文明彰显其各自特色。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不同文明在世界舞台中相互交融的趋势,“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7]3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20]544我国制度文明建设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推动多元文明繁荣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议各国不能简单地用本国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或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文明,要善于发现其他文明的优势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增添动力,凸显中国制度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稳定的建构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制度建构中既努力满足中国人民的利益诉求,也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影响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各国视为相互依存的整体,着眼于关照人类的整体及长远利益,努力勾画人类共存共荣的美好图景,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人类谋进步的理想,彰显中国制度谋求世界大同的美好追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脱离全球治理困境提出新思路。近年来,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行为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单边主义、排外主义等思潮阻碍国家间正常交往,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问题影响人类的生活起居。由于资本主义具有逐利性、殖民性等特征,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无法在资本主义全球治理体系中得到解决”[21]。而我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各国创造了大量发展机遇; 大力推进国际区域合作,持续同各国加深交流、凝聚共识; 建立并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各国摆脱全球治理困扰提供了超越西方资本逻辑、更加公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各国在和平稳定、和谐包容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共赢,生动诠释了中国维护世界稳定、勇担国际责任的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增添强劲能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22]3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世界的整体性与人类命运的共同性,超越了资本主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弊端,提议各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谋求国家间的共同进步。我国“将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体构想中”[23],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各国经济联动融通; 坚持互尊、互惠等交往理念,促进资源共享、深化国际合作; 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提供大量发展与合作的机会,为各国人民共同探寻合作新机遇、创造发展新动力、应对全球新挑战增添强大动力,彰显中国制度推动全球化进程、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卓越贡献。
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趋势日渐加深,人类面临的发展难题必须由各国协同解决。中国共产党的制度文明建设为有相同发展难题的国家提供具有借鉴价值的中国方案,为实现人的发展、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提供新路径,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制度文明建设深远的世界意义。
我国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生产力水平全面提升,在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各国调整和完善经济体制贡献中国经验; 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弊端,在经济制度建设层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避免发展陷阱、解决经济发展难题提供富有远见的中国方案。
经济制度建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各国调整和完善经济体制献出中国经验。新时代以来,我国持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入改善制度的运行环境,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不断提升经济制度的有效性与执行力,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实践作出全面部署、提供坚实保障;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对经济制度建设的效用,增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维护有序的竞争秩序,大力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中推动我国经济阔步前行。我国国家统计局于2022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 143 670亿元,相比上年增长8.1%,两年以来平均增长5.1%。极具生命力的经济制度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了不竭动力,同时,经济制度建设的中国方案为各国经济制度建设贡献宝贵经验。
经济制度建设的中国智慧超越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难题注入动力。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24]51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理性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辩证学习资本主义的有益因素,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鼓励外商投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打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经济制度建设的中国方案既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又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忽视兼顾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弊端,“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制度竞争中更有优势,丰富了人类通达幸福的制度路径”[25],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避免发展陷阱、解决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
解决贫困问题是当今重大的全球性难题之一。我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与各国围绕减贫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以饱满热情为其他存在贫困问题的国家治理贫困提供帮助、贡献可借鉴的经验与方案,为推进全球减贫事业的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为同样需要解决贫困问题的国家提供支援。面对世界财富分配不均、发展空间不平衡等问题,我国在治理自身贫困问题的同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断扩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级,为存在同样发展困境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帮助。如我国与非洲国家在减贫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定期举办中非减贫系列会议,携手推动中非共同发展; 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不断完善沿线地区交通、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人类系紧了穿越山河、跨越国度的经济纽带,促进沿线各国在友好互动中实现经济协同发展。事实证明,贫困治理的中国方案既推动我国扶贫脱贫事业取得令世界惊羡的成果,又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治理提供契机、贡献经验,为增进人类福祉注入中国力量。
为各国贫困治理难题贡献可借鉴的解决措施。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精准施策、注重实效,杜绝“蜻蜓点水”式的治理方式,反对不求实效地做“表面文章”; 坚持将扶贫工作精准化、精细化和精确化,提升扶贫资源使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营造同舟共济、团结相助的社会氛围,汇聚全社会力量为减贫、脱贫助力; 增强人民对抗贫困的精神意志,实现“钱包富裕”的同时也要“思想富足”。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发布的《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公报(第二号)——建档立卡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有保障实现情况》显示,我国中西部22省(区、市)建档立卡户全面实现了不愁吃、不愁穿,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方面都有了保障。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收获了亮眼的减贫奇迹,为各国的反贫实践贡献杰出方案。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在党的领导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中国方案展现了深切的为民情怀,实现了对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的超越,彰显了宏远的世界眼光,为全球生态保护事业注入不竭动力。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中国智慧超越现代西方环境理论。现代西方环境理论中某些观点缺乏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理性认识,宣扬人类利益高于一切,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无法兼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9]1-2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理性剖析人、自然与社会的深层关联,充分重视美好生态环境对增强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性,将立足现实与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不断推进用绿色生态愉悦民心、用低碳理念强健民体、用环保产业提升经济,“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价值与事实的统一”[26],超越了现代西方环境理论中非此即彼的片面观点,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社会发展与人类发展的统一贡献优质方案。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中国方案彰显宏远的世界眼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时代发展逻辑、贴合人类实际关切,呼吁各国打破对立与隔阂,并在生态危机面前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保护绿色地球免受工业污染、垃圾堆积、森林面积骤减等问题带来的伤害。为此我国展开了诸多行动,如在COP15大会上呼吁“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出关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四点建议、抓紧落实“双碳”目标、在北京冬奥会上充分发挥绿色低碳理念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中国方案为各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指明解决对策,促进绿色生态理念的种子扎实地埋进各国人民心中并开枝散叶,推动各国携手让我们共同依存的地球焕发无限生机,从而让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受益,彰显了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