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郑文俊,张贝贝,吴忠军.桂林龙脊人居环境适应的营造智慧[J].中国园林,2019,35(9): 20-24.
[2]孙明艳,胡露瑶,郑文俊.传统侗族村寨景观营建的生态智慧[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6):26-33.
[3]刘宗碧,唐晓梅. 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侗族水资源观和生态意识[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5): 29-35.
[4]杨庭硕,罗康智. 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和利用[J]. 鄱阳湖学刊, 2009(2): 62-68.
[5]崔海洋,马洪斌,高翔,等. 侗族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以黔东南州侗族地区为例[J]. 生态经济, 2016, 32(4): 219-223.
[6]罗康智,杨小苹,林泽夫. 论侗族传统生计对水环境优化的价值——来自黔东南侗族社区的个案分析[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 3(4): 8-12.
[7]陆永刚. 论侗族对水资源的利用及其生态价值——以贵州黎平黄岗村为例[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4): 23-28.
[8]朱馥艺.侗族建筑与水[J].华中建筑,1996(1): 1-4.
[9]夏斐.侗族传统村寨聚落中临水景观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9.
[10]吴丹. 黔东南岜扒村水生态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11]周政旭.贵州南侗地区山地聚落人居环境营建初探[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6,8(1): 112-136.
[12]赵晓梅.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北京: 清华大学,2012.
[13]徐晓光.黔东南侗族传统林业生计及其习惯法规范[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2): 43-49.
[14]贵州省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志编纂委员会. 肇兴村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8.
[15]滕榕.基于稻鱼鸭系统的农业景观生态保护策略——以侗族聚居区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9(2): 139-140.
[16]邹伦斌.文化基因视角下的黔东南侗族乡土聚落空间形态解析[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17]杨筑慧.水井与自来水:一项基于侗族日常生活的人类学考察[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1): 22-27.
[18]范俊芳,熊兴耀.侗族村寨空间构成解读[J].中国园林,2010(7): 76-79.
[19]蒋长洪,王红,王志泰,等.黔东南侗族村落景观空间结构特征比较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3(4): 187-19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