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朝枝, 孙晓静, 卢玉平.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误解与反思——武夷山案例研究[J]. 旅游科学, 2010, 24(1):61-68. [2]罗明义. 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9):1-5.
[3]吴巧红. 创新京津冀文化旅游产品[J]. 旅游学刊, 2014, 29(11):22-24.
[4]庄伟光. 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视角的特色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以粤东西北地区为例[J]. 广东社会科学, 2017(4):46-52.
[5]莫筱筱, 明亮.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91-96.
[6]丁康乐, 黄丽玲, 郑卫. 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3, 40(6):716-725.
[7]曾旭正. 台湾的社区营造[M]. 台北:远足文化, 2007.
[8]凌欢, 郑向敏.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旅游社区营造研究——以福建永定土楼为例[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6(6):38-44.
[9]彭永庆. 社区营造与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6(3):121-131.
[10]苗大雷, 曹志刚. 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历史经验、未竟问题及启示——兼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J]. 中国行政管理, 2016(10):87-93.
[11]王国恩, 杨康, 毛志强. 展现乡村价值的社区营造——日本魅力乡村建设的经验[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 23(1):13-18.
[12]尹广文. 社区营造:一个新的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4):159-164.
[13]樊星, 吕斌, 小泉秀樹. 日本社区营造中的魅力再生产——以东京谷中地区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3):122-129.
[14]GLASER B,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Chicago: Aldine Press, 1967.
[15]胡宪洋, 白凯. 拉萨八廓街地方性的游客认同建构[J]. 地理学报, 2015,70(10):1632-1649.
[16]邹永广, 林炜铃, 郑向敏. “驴友”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范式的质性分析[J]. 旅游科学, 2014, 28(3):76-86.
[17]罗秋菊, 陈可耀. 基于扎根理论的民营会展企业成长路径研究——以广州光亚展览公司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7):71-79.
[18]姚延波, 张丹, 何蕾. 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4, 17(1):113-122.
[19]张天问, 吴明远. 基于扎根理论的旅游幸福感构成——以互联网旅游博客文本为例[J]. 旅游学刊, 2014, 29(10):51-60.
[20]苑炳慧, 辜应康. 基于顾客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资产结构维度——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 旅游学刊, 2015, 30(11):87-98.
[21]谢彦君, 樊友猛. 身体视角下的旅游体验——基于徒步游记与访谈的扎根理论分析[J]. 人文地理, 2017(4):129-137.
[22]赵荣, 王恩涌, 张小林, 等. 人文地理学[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3]姜辽, 徐红罡. 文学旅游的审美消费——以水泊梁山为例[J]. 旅游学刊, 2017, 32(5):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