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2016年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级研究生教改项目(JG021653)
作者简介:张鸽娟(1974-),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E-mail:376271759@qq.com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Academy of Arts, Xi'an Univ. of Arch. & Tech., Xi'an 710055, China)
theoretical critical thinking; practical innovation;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research on history and theory; practice training
DOI: 10.15986/j.1008-7192.2018.01.016
基于风景园林硕士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人学习需求,提出提高学生“理论思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目标,并从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展开具体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通过教师授课内容及讲课方法革新、课堂交流环节的设置、课后实践训练的安排等,在指导学生进行史论分析与评价的同时,使其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所需的基础能力,并结合实践训练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为高年级阶段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基础。
Based on the social demand for the landscape master's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individual learning needs of graduat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aching reform goal to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as well the specific ideas and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involve renew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 setting up the class communication session, and arranging the practice training after class. The reform aims to offer the guidance to the students i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consolidate their basic skills require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in their practice training, thu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higher grades.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作为与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被时代赋予了更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与我国的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风景园林硕士人才的培养需顺应教育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的政策导向,注重高层次、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1]。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该学位教育提出的培养基本要求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基本能力以及“调研能力”、“分析评价能力”、“专业表达能力”等[2]。可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是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的重要特征,其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也要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沟通协调和战略决策能力[3]。
风景园林硕士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专业理论课作为专业硕士培养的基础核心平台,其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输入目标理应指向学生日后在行业中的实践输出能力[4]。作为学位方向课的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的课程教学目标也不外于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自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计划开始执行以来,“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一直列为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必修课程。传统的风景园林史论课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按照时间的线性逻辑对各时期的风格流派进行理论层面的解读,对于知识的输入偏重理论分析而不够重视实践应用; 教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对史论知识的研究性探索,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实践创新、沟通合作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从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输出方面来评价,传统的史论课在“教”与“学”方面并未能取得良好的后继效果。为了更好地完成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亟须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对作为主要基础理论课的“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
目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生源的主要学科背景包括工学,农林学,艺术学等,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培养方向各有侧重,面对专业硕士阶段学习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各有欠缺。如工学背景的学生设计与表现技能培训不足,农林学背景的学生人文与社会学科素养欠缺,艺术学背景的学生抽象思维与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等。学生在专业硕士阶段面临的问题在于:研究性学习所需的文献阅读和分析、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能力偏弱; 专业实践训练所需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基于深厚理论修养的设计概念,专业眼光大多局限于表现技巧和图面效果层次,设计能力大多停留于表面的模仿而缺乏内涵的修炼。
硕士学习阶段,学生具备史论课学习的内在动机,期望通过史论课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能使自己的设计能力有质的提升,但是在学习方法方面缺乏“阅读-分析-评价-表达”等系统科学的训练,也缺乏将相关理论用于指导设计实践方面的方法训练,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方面均存在不足。
对此现状,低年级阶段开课的“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理应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修正教学目的,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理论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设计实践途径的认知及训练,提高该门课程的实用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实践输出能力。
“思辨”一词可追溯至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述《中庸》中所提出的为学的五个境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慎思之,明辨之”可视为“思辨”源头所在[5]12-13,指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仔细谨慎的思考(包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并且要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别分析,即明是非,辨真伪。科学研究中的“理论思辨”是指运用思辨的方法在不同的层面上对所研究的理论问题展开有条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解释和论证。良好的理论思辨能力表现为:分析问题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论证说理清楚准确、明白有力[6]。在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教学需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思辨讨论为形式,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包括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基本的科研能力。
“创新”可理解为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基于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思路的见解,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等,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7]。“实践创新”是在实践中基于现实问题,参照相关知识,整合相关信息,对现有解决方案进行调整或提出开创性的解决方案[8]。专业硕士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训练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关于风景园林的起源、演进、发展变迁、成因,以及基本内涵、价值体系、应用性理论等方面的知识。该知识体系不仅具有很强的时间线性特征,而且强调不同时期流派的内在联系,兼具系统性和逻辑性; 史论课基础知识关于设计流派、设计师、经典名作等内容,可以提供学生大量的设计素材和灵感来源,历史事件和设计思想也可以用来镜鉴当下[9]。课程具备优势可以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理论思辩”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课程具备的性质和特征,改变传统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推行专题研究和实践训练。一方面发挥史论课的优势,加强学生“理论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开拓通史视野和探索设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加强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能力方面的训练; 另一方面需发掘课程在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潜在作用,使学生在掌握传统园林创作的理念、方法、技术的基础上,能以史为鉴,基于对设计规律的把握,形成正确应对实际问题并契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性作品。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按照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展开。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梳理课程知识点,针对学生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将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理论思辨及实践创新能力的训练结合;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文献阅读、观点论证、语言表述、案例分析及实践等掌握研究生学习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图1)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中,首先需明确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性质与本科阶段的不同,应在本科阶段“理论认知与提高修养”的基础上,将教学主旨修正为更高层次的“解读、批评与指导” [10]。通过“解读”阐释一定社会背景下的特定历史风格中蕴含的语言和思想、形式和功能、价值和意义; 通过批评对设计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充分论证和阐述; 通过史论研究站在通史视野和全球格局的平台上俯视古今中外的设计规律,用以“指导”当今的设计实践和创新。在“解读、批评与指导”的各个环节完成相关学习和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实践方面进行能力拓展,其中包括史论文献的阅读理解、设计案例的解析、思考论证的逻辑表达、设计规律的创新运用等各方面的训练,最终提高“理论思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并为后期论文课题研究和专业实践打好基础,优化教学付出效率。
对于教师而言,要打破常规教学思维方式,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以引导式为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身探求知识的习惯和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 通过教学组织设计,使知识的课堂传播更为主动、更具批判性、并能产生很好的效益。因此首先要优化教学大纲,在对各阶段知识点系统整理的基础上,从“思辨能力培养”和“实践创新指导”两方面设计授课内容、研究专题和实践环节。
教师授课需由本科阶段的普及性知识讲授转换为理论解读和专业批评。课堂讲授偏重对各时期设计风格产生的环境、社会及哲学根源的解读,从风景园林发展角度,引导学生从历史现象中发现隐含在背后的社会动因、环境变化机制; 对于独特的风格、流派或作品,帮助学生在头脑中还原设计者的思想及设计本身的意义[11],引导学生身处设计师所在的历史年代和社会文化背景,以设计师的身份重新思考设计作品的风格特征及创新性,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决策过程。
专题研究环节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研究思路的引导和研究方法的训练,促使学生自觉进行批判性思考,并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因此研究专题的题目设置应是开放式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限定基本方向,引导学生在相对宽泛的专题领域进行文献的搜集整理,并针对每个研究专题进行文献综述分析,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阅读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寻找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或案例,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对专业问题进行系统性论证并准确阐述结论的能力。
如在风景园林起源与发展纲领性介绍方面,以“通史视野和全球格局的知识体系建构”为讨论内容,引导学生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以及东部、西部、中部三大世界文明的发端与融合的视野,对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地域背景进行全面性和全局性的认知和把握; 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理论方面,以“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当代意义”为研究专题,鼓励学生对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等。
在进行专题研究的同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语境分析、多角度审视、纵横比较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成果交流及展示。如“中日园林比较与分析”研究,可引导学生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比较角度和比较方法; “西方古典园林哲学演进”研究,可鼓励学生在对哲学美学和设计美学等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西方古典园林特征与“柏拉图哲学”的演进之间的关联。
实践环节是史论课改革中特别强调的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实地调研:选取特定研究专题,结合本地地域环境和社会发展背景,确定调研内容和对象。如“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方法的现代运用”、“后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设计”、“古典园林的水景、声景及象征性研究”等。实地调研环节以“理论研究的实践应用”为目的展开,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对相关历史理论知识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调研对象,明确调研的内容和方法,尤其要强调实地考察阶段问题的提出与分析研究阶段理论的应用,引导学生能够提出和发现问题并进行应用性研究。(2)风格设计练习:选定小型场地,指导学生进行概念性的“风格表达”设计,以“向历史风格或著名设计师学习”为理念,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的设计概念并对其进行清晰的表达。如进行某次世园会地方展园或大师园的模拟设计,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时期代表性园林风格及代表性设计师的设计手法进行总结,对创新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学习、基于传统进行创新性设计。
总之,教学改革的推行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关注的兴趣点进行专题设计和课堂组织,充分运用相关的专业文献,最大限度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对于教师而言,这一过程不仅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也是拓展自身理论知识和研究视野、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契机。
对于学生而言,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为此需要弥补和完善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不足,通过学习培养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尝试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批判性思考[12],才能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性学习。在设计实践中要注重创新性设计概念的生成,以及创新性设计手法的运用和表达; 学会运用形象化图式表达解析抽象理论问题,运用抽象语言表达提升形象化设计方案。如在“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配合老师进行专题性研究,参与课堂交流和课后实践环节。在深入研究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理论思辨”和“实践创新”能力。
专题性研究要求学生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检视性阅读,通过系统化略读抓住重点; 结合研究方向进行分析阅读,对文献内容进行诠释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理性评论; 针对研究专题进行主题性阅读,确定主旨,界定议题,并进行分析和讨论[13]35-48。专题研究环节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也为提高文献阅读和分析能力打下基础。
课堂交流环节的目的在于搭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学生通过积极参与问答,进一步厘清专业问题的本质,对于文献资料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当代语境下新问题的提出等问题也会逐一清晰明确; 通过讨论引发系列性的辩论和阐述,其逻辑思维和合理论证的能力也得到强化; 在自主性的讨论与辩论活动中,论证的前提、论证过程中遵循的规则、因果论证和类比论证及演绎论证等的方法、概括与总结的方法、文字表达与沟通交流的技巧等[14]26-31,也会逐渐被掌握。
实践环节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实地调研环节,通过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学生可以了解应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在实践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会逐渐加强; 在风格设计练习环节,学生通过学习经典风格和案例的生成和表现过程,审视自身,学会基于特殊背景,应对特殊问题的设计思路和个性表达方法。总之,通过由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基于深厚理论素养进行设计创新,从昔日设计实践和创新的总结中汲取灵感来源,启迪设计思维,避免视野狭窄的、以炫弄技巧或模仿移植为手段的设计方法,培养创新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的课程考核也应改变以往以“读书报告”或“期末论文”形式进行的单一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改革方面应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性结果,以学生在问答讨论、辩论交流、成果展示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理论思辨”和“实践创新”两方面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能力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评价,也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辨的积极性,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
基于“理论思辨”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行,应对当前风景园林硕士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及不同生源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思维培训和实践创新能力培训,使学生在掌握课程原点知识基础上,拓展和深化知识空间,师生之间通过有目的的“教”、“学”和沟通交流,提高了该门课程的课堂效果和后继的良性效应。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了史论课对于理论素养提高、设计视野拓宽、设计能力深化的重要意义,掌握了进一步提升知识和能力的方法,为后继的研究学习和设计实践奠定了基础。
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将风景园林硕士必备的理论思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低年级的基础理论课教学,为高年级阶段的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及写作做充分的准备。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可使学生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将专业理论素养和设计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在实际工作中能胜任理论及实践等各方面的任务,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