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人们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也日趋多元。对多元文化的强烈追求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村落的历史文脉和传统风貌产生冲突。势必使历经百余年历史变迁、承载着独特民族文化的朝鲜族传统村落因掺杂了外来因素而变得不再纯粹。当常年在外奔波谋生的村落居民再次踏进曾朝夕相伴的故土家园时,是否还能再触碰到熟悉的草木砖石,脑海中曾遮风挡雨的大树之下,是否还能见到和蔼慈祥的朝鲜族老人在纳凉谈笑呢?看似简单淳朴的生活场景却包含了几代人的情感归属与文化记忆。一旦这些古建筑、传统村落被推倒重建,那么以它们作为“土壤”的朝鲜族传统文化也必将随之消失殆尽。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需要付诸实际行动来保护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历史气韵,保护民族记忆的根与魂。知来路方能识归途,代代相传的朝鲜族传统风土人情仍需延续,融洽和睦的邻里关系更不能被冰冷的钢筋混凝土所阻隔。因此,笔者认为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延续需要以“人民性”为标准和尺度来加以把握和操作。
5.1 增强人民的民族自信,建立文化传承纽带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传统村落旅游蓬勃发展,依托传统村落所承载的丰富文化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凭借独特的古遗迹、古建筑文化、传统民俗民艺等吸引广大旅游者来此进行旅游观光、科学考察、写生等旅游活动[7]。朝鲜族传统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适当地挖掘和利用其独特而丰裕的传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民俗旅游,可将民族文化产品的收益转化为支撑村落文脉延续和人居环境改善的经济基础。
深入挖掘朝鲜族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引导游客摒弃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朝鲜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风情,进而领悟朝鲜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此外,游客在观赏朝鲜族聚居地区“碧水青山”般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能精心品味正宗的朝鲜族传统风味佳肴,也能切身参与到诸如打糕等简单菜品的制作过程当中,并加以悉心地体验与品味(图7)。伴随着宛转悠扬的民族传统音乐,欣赏着能歌善舞的朝鲜族人民带来的民俗舞蹈,并融入其中交流互动。通过精心打造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的朝鲜族民俗风情体验区,不仅能够促进本民族文化的深层贯通传承,极大地增强民族自信心,而且还成为村落居民宣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舞台。在这方面积累成功经验并引领风潮的是有着“朝鲜族农耕文化第一村”美誉的百年部落——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村内的民俗展览馆被誉为中国唯一的朝鲜族历史展馆,馆藏展品万余件,惟妙惟肖地诉说着朝鲜民族的迁移史。另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遗产也是白龙村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农乐舞”(图8),通过提高表演队伍的整体素质,借助本村发展民俗旅游的平台形成了领略民俗风情的核心旅游产品,为白龙村民俗旅游业发展发挥了“锦上添花”的积极作用,其显著成效的取得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吉林省“金城旅游”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完成的,在村民的悉心经营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发挥不同保护主体主观能动性,逐步带动了朝鲜族聚居地区的魅力乡村建设。
传统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朝鲜族聚居地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较好地调和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生态关系。同时,合理适度地开发朝鲜族传统村落民俗旅游项目,在打破传统农耕经济体制下人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现状、增加人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村落基础设施和延续村落传统风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形成一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良性循环机制的同时,又为村落居民子孙后代保存了弥足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5.2 提高人民保护自觉性,杜绝消极更新方式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首先需要加强民族民众的文化自觉,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的文化责任[8]。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科技手段在不断进步,各种所谓引领潮流的建筑时尚元素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但在修复、保护和更新传统村落时盲目推崇时尚元素则终将导致民族文化被吞并。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与高速公路入口的距离仅为1公里、与图们经济开发区相距0.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落东侧有风景优美的梧桐水库,村落内还广泛分布着抗日英雄纪念碑、抗联会议旧址、凤梧洞抗日斗争战迹地遗址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遗址。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但由于当地政府和村民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不到位或者严重缺失,导致对村落保护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在村落的保护更新和修缮方面,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朝鲜族传统村落及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脆弱和不可再生的特性。在对传统民居建筑修复的过程中,要切记被外来元素破坏其原真性与可读性,应修旧如旧,而非大面积推倒重建,以求迅速达到旧貌换新颜的新村建设目标。这是一种极其消极和错误的保护和更新方式,其结果只能将朝鲜族传统风俗文化破坏殆尽。可见对科技人员与人民群众的教育和宣传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更新需要将民俗生活的原真性放在首位,去伪存真,还原其最真实的民族风貌并加以保存,成为留得住的乡愁与后人对传统村落空间环境觅迹寻踪的文化记忆线索。
5.3 以人民需求为依归,激发传统村落的活力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9]。保护朝鲜族传统村落不等于冻结其原始样貌,村落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更新应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及时修缮破损毁坏的民居,努力寻求传统村落市政管线、厨卫设施、宽带网络铺设等现代化生活必备条件的完善与村落居民日常生活条件切实改善需要的对接,与时俱进保护更新与朝鲜族传统风土民情相匹配又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只有更好地满足村落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诉求,才能从根本上真正留住居民,留住传统村落的活力之源。一方面,合理运用朝鲜族传统村落现存环境和文化遗产资源,并发挥其区位优势,建设和完善便利的村落交通系统,并借助网络传播,扶持传统村落民俗产业通过利用互联网远销海内外,大力发展村落生态农业、民俗生态旅游业、农副产品采摘业等,促进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全面有序发展。如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近几年通过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又能够很好地发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随着白龙村民俗旅游业与种植专业农场的建设与发展,该村经济总收入、村集体资产与人均纯收入均表现出蒸蒸日上的可喜形势。当前,白龙村的危房已不复存在,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电视与广播等设施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 村内水管网铺设完毕,生活用水更加安全便捷; 并且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村民的健康得到了切实保障。这些举措使白龙村村民的幸福指数逐日上升。另一方面,持续贯彻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探究,以朝鲜族传统村落为中心,联系外部大环境以追求更广泛的繁荣前景,通过对朝鲜族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利用,建设民俗文化弘扬、经济发达、宜居宜游、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型传统村落(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