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马克思在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基础上解答了“斯芬克斯之谜”。一方面从共时态上揭示了人所具备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及其影响; 另一方面从历时态上展现了人的发展属性及其历史逻辑,为我们在新时代科学认识人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依据。
2.1 人性的自然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应关切个人需要和利益诉求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81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8]467这些论述都集中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切人的需要和现实利益的重要性。追求正当的利益,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本源动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脱离人的利益和需要空谈人的理想信念,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对此,系统论的创始人冯·贝塔朗菲在研究人类的行为时曾经指出:“现代的宣传方法从牙膏的广告到政治纲领、政治体系的广告,并不是靠人的理智,而是靠人按照某种方式行动的效能。这种效能来源于持续不断的、同激动人心的奖惩相联系的刺激。”[9]12-13抛开其将人对相应宣传内容的确信归结为条件反射的独断性一面,冯·贝塔朗菲科学地揭示了宣传内容与人们之间的利益性和宣传教育效果之间的紧密联系。当然,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一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需要具有很大伸缩性和变动性。它的固定性是一种假象”[10]210,当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必然会有另一层次需要的出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多层次、多棱面需求,因需而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就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所构成的内驱力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人们 “认识利益”、“实现利益”、“调节利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动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思想引导方法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物质需要和利益,并为之奋斗; 二是可以通过动机引导、行为引导等方法使人们积极行动起来,自觉自愿地为自己的实际利益而斗争。再次,当人们之间的利益产生冲突之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双方既不发生根本性的对抗,又尽可能多地满足个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11]264总之,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深刻关切人的需要和利益诉求,才能成功构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桥梁,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人性的社会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刻把握和重点关注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迁,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化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既是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2]122-123“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12]124毋庸置疑,个人生活意义的获得,个体的成才成长与幸福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得以实现的。人的社会性及社会性需要及其满足都昭示着“现实的个人”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不断社会化。社会化何谓?就是“社会教育部门依据有关规定,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现实的个人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法制等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使其素质和能力能够满足该社会的要求,肩负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过程。”[13]140“其中,对现实的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心灵方面的塑造主要靠思想政治教育。”[13]140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使人都成为“能适应和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组织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人”[14]277。其主要优势在于: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旨在促进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致力于使社会道德、法律规范、价值观念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外化为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指明正确方向。
在当代中国开放性社会结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深刻把握和重点关注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迁,把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化结合起来。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从整体上把握时代发展过程中社会关系的内涵和特征,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和睦和谐的人际环境来熏陶人、感染人、提升人和发展人; 另一方面重点关注某些新型社会关系(如网络虚拟“社区关系”等)的产生,积极引导个体辨认各种社会关系对自身人性发展的影响,趋利避害,通过选择和建构合宜的社会关系,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价值导向,确立生活目标,传递社会规范,从而促进人们充分了解、学习社会规范并将其内化,进而转变思想,提高觉悟,净化灵魂,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在逐步完成社会化和提升自身人性品质的过程中促进社会进步。
2.3 人性的精神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应建构人的精神家园,促使个体精神成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意义的存在物和精神存在物,精神性需要的满足和意义的追寻是人性发展的重要维度。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5]494“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16]163这种享受,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享受,而且包括精神方面的享受。人作为精神性的动物,对精神享受的追求本身便构成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现实的个人的精神性决定了他们有精神安抚、精神归属和精神提升的精神性诉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个人的精神家园,满足个人的精神需要,实现个人的精神利益,促进个人的精神享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
在人们的物质性享受需要得到满足、精神性需要日益彰显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关照人的精神需要,提升精神生活质量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在因社会变迁和改革变化引起的快速生活节奏中,人们的竞争压力加剧,心理压力增大,社会矛盾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解疑释惑,调适矛盾,缓解压力,改善关系,平衡心理,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精神世界。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促使人们提升自我意识,在自我反思和社会比照中,改进缺点,发扬长处,磨砺心灵,促进成长。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将个人理想和时代发展、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校准人生目标,形成理想信念,提升精神生活质量,促使个体精神成人。
2.4 人性的发展性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应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马克思认为:“不管是人们的‘内在本性',或者是人们的对这种本性的‘意识',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4]567正是由于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发展变化的、建构性的、可塑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可能的。否则,面对固有的、静态的人性,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存在的任何可能,因为它不能给予人性任何改变和发展。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事实说明,人的社会本质是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和教育活动的追求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形态的实践活动,能够维护和改造人的自然性,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性,实现和弘扬人的精神性,引导人们创造性地、能动地超越种种给定性,引导人的德性的建构与发展,把人培养塑造成一个具有完善人性的、对自己本质真正占有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实现教育对象人性的丰富和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本质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从两个方面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主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个体认识和把握动态的社会发展趋势提供科学指南,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以不变应万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的发展凝聚精神资源。“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7]14对社会群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功能表现在:一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是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是形成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助推个人精神成人和社会精神发展的互动中彰显其自身价值,为最终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