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种意义说来,林语堂在20世纪对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意蕴的深入窥察、观照、表达与理解,注入了相当鲜活的生机且无比有力地推向了一个视野更加开阔、眼界至为敞亮、形象相当鲜明、思维更为健全的新高度。若要发掘到林语堂思想文脉之民族性的根源,则可发现其心性、情怀、学养等无不贴近于中国儒道文化的内蕴情愫。因为这个缘故,林语堂被学界称为中国儒学者及新道家。的确,中国人身上内含着的那种智慧而快乐、轻逸而愉快、美妙而理想的生活哲学气质,正是中国文化精深智慧的印记和烛照。透过历史可以看出,中国人尤其看重美德这类东西。这也是中国人身上较高尚的天性。不可忽视的是,林语堂的民族意识中,或许渗透着一种甚为明显的伟大的儒道观念。中国有其自身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鲜明独特之文化精神财富及举世瞩目的思想智慧。这种理想智慧明显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积累养分。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磅礴自信的强大底气、历史底蕴及源泉定力。林语堂分析:“Simplicity一字是希腊文中一个大书特书的字; ‘淳朴'二字,在中国文中亦为一个大书特书的连语。好像因为人类既知道了文明的利益,同时又感觉到它的危险性。人类知道了生活的幸福与快乐,同时却警戒着它的朝生暮死的性质; 危惧于为造物所嫉妒,故宁愿生活较为纯朴而享较长久的天年。因为享受了人生过分的幸福,中国人想来,会减损此生之福分。所以‘人当趋福避祸,两加审慎!'明季某学者曾说:‘人当取较清淡之幸福',一般中国人胸中,皆具此同情的心理。盖人生幸福富有不确定性,而返朴归真为惟一防护之方法。这是无可非议的,中国人由直觉而知之。他们欲求家族之长存,而却收其效于民族。”[5]35中国文化最为明显的内核思想观念就是教会人们对生活本身抱持一种合理近情且不越矩的自然精神,而且能够过着一种合理近情而守本分的生活。这是中国文化含着相当的真理的智慧和最美妙的人生理想。然却,这往往也是外人难以领悟的东西。从根本上说,中国文化的精神资源和最高理想,就是教会人们深切地热烈地享受人生的乐趣。它毫无保留地造就并滋养着中国人慈和、宽容、清醒、明慧、达观和爱的精神性情。林语堂所要说明的是这一点。最引人注意的是,中国人是善于用哲理的眼光去观察人生。中华民族窥察人生固然是比较有哲理眼光的。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看,中华民族血液中自有其深沉而久远的独特文化理念、基因、根脉与风采。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文化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自然个性和志趣兴味,同时也透露着中国人养性怡情、守真抱朴、尚中贵和等之真知灼见的学识智慧。
至为重要的是,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价值与当代意义的鲜活发掘及凝练表述,是很值得关注的。特别是他借力于中西文化比较、对话与交流的大视野,以其在西方获得的最新思想批判理念作为参照标杆与审美尺度,对中华民族文化展开别样的重读、开掘与理解。这就大大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生发的世界意义和影响价值,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进程中活化性建构及创新性转化。关于西方文化近于衰落穷尽的问题,季羡林直言:“以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模式济西方的分析思维模式之穷。”[2]103可以肯定的是,林语堂身上始终不渝地流露出中国文化的哲思心理及审美尘根。从某种意义上说,林语堂对中国文化自信是真诚的,当然也有其感到失望的一面。这是应该堂堂正正承认的,无需加以掩饰。在林语堂的印象中,淳朴、自然、普通和简单,正是中国人文主义的标记,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美质与理想信仰。它最能满足人们在现世人生的诗境找寻,更是人类日常生活方式的常态追求和情理精神。事实上,林语堂系列著述带有极为显明的个人心性情感体悟及中西精神智慧的调和意识。这一点诚然得益于中国文化最高且最为完整的思维观念的滋养。林语堂着意声明:“中国文化,本是以人情为前题的文化,并没有难懂之处。倘使我们一检查中国民族,可发见以下优劣之点。在劣的方面,我们可以举出,政治之贪污,社会纪律之缺乏,科学工业之落后,思想与生活方面留存极幼稚野蛮的痕迹,缺乏团体组织团体治事的本领,好敷衍不彻底之根性等。在优的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历史的悠久继长,文化的一统、美术的发达(尤其是诗词、书画、建筑、磁器),种族上生机之强壮、耐劳、幽默、聪明,对女士尊敬,热烈的爱好山水及一切自然景物,家庭上之亲谊,及对人生目的比较确切的认识。在中立的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守旧性、容忍性,和平主义及实际主义。此四者本来都是健康的征点,但是守旧易致于落伍,容忍则易于妥洽,和平主义或者是起源于体魄上的懒于奋斗,实际主义则凡事缺乏理想,缺乏热诚。”[8]43大体而言,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精神解读自有其真实的启示。毕竟,它是建构在中西文化比较、批判、辩驳与兼容的基础之上。辩证地说,林语堂于中西文化之中收获满满。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立而新锐的思想洞见和思辨经验,同时对中国文化精神做出了较为深入的内涵理解及精义概述。无论怎样,林语堂是一位实实在在具自知之明的学者,更是中国现代精神的先锋者。他的文风脉管里挟着一种显明的中国文化自信的血脉观念。他不仅能以中华民族的“心灵”来衷心体察生命存在,更能用中国文化之“智慧”来思虑生活。
事实上,世界文明与人类智慧源流,往往更深地植根于先民世人生命观念的切入反映。中国儒道思想自有其中华文明数千年的人类思想精华所在。林语堂是中国20世纪向西方正确而贴切、风趣而幽默地表述了中国文化价值特质之第一人。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林语堂看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且有容乃大这一中国智慧,同时也看到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化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具有重要价值。他在20世纪不仅向世人阐释了儒道最根本的思想渊源、价值观念及文化精神,同时也读出了中国文化深层自信的来龙去脉,甚至坚定了中国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底气力量。若留意则可发现,林语堂不仅推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层解读,而且引领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精神原貌、传统精髓、历史使命、生活态度及审美定力之具象认知。作为中华文明精神命脉与文化基因的儒道思想,可谓源长流远且根深蒂固。中华文化历来具有绵延恒久的同化力、融摄力与包容性。这正是中国文化本身的伟大性和生命力。中华民族文化涵蕴着相当足有引以自傲的智慧。在林语堂眼中,儒家孔孟对人生态度的理解是相当正确的。林语堂极富启发意义地指出:“每一个中国人,即从其外表上看来,未有全然不带保守之色彩者。保守就其字义本身而言,非为玷辱之辞。保守性不过为一种自大的形相,基于现状之满足的感觉者。因为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保守性是以实为一种内在的丰富之表征,是一种值得羡妒的恩赐物。……中华民族是天生的堂堂大族。……孔子的态度是相当正确的。因为孔教不独寻求人生的意义,抑且解答了这个问题,使人民以获得人类生存的真意义而感到满足。这个解答是确定而清楚的,而且条理分明。故人民不需再推究未来的人生,亦无意更改现存的这个人生,当一个人觉察他所获得的既有效而且为真理,天然变成保守者了。”[5]64-65此话极有见地,林语堂所述的生命哲思与道家哲学之共通智慧,由此可以略窥一二。中国人身上那种知足常乐、无为无不为、保守内敛等品性特征,也正是中国文化彰显出来的智慧、自信、精妙、力量与理想的写照。这一点亦可以从中国人崇尚“淳朴之风”与“近情合理”的优良生活的社会见出其中的奥妙。从另一侧面上看,儒道哲学潜在地影响着林语堂看待人类生命智慧、生活态度及存在世界意义的思维,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事实上,林语堂在20世纪重新定义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智慧。从总体上来看,林语堂致力于训诫世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同时为打造现当代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提供了指引。可以说,林语堂在中西文化镜照下进一步全面地追溯、会通与整合了中国儒道文化资源的基本理论内涵,特别是那些长期为人们所忽视、遮蔽住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及具有真理般人类经验的总结。透过回顾与思考林语堂生命思想背后,人们可以获得一种共同性的中华民族文化资源智慧和一种共通性的中国文化自信建构的意识印象。接下来谈谈中国人的“生活艺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