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基于基地条件传承建筑文脉的营建技术
长三角地区发达城市大多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貌。因此,利用水资源,调节微气候,成为了该区域传承建筑文脉的绿色营建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傍水而立的建筑,比比皆是,有的在邻水一面广设漏窗,有的设檐廊形成半开敞的空间,也有建筑在水面上直接伸出平台等(图3),都是通过水面起到通风降温的作用。此外,在建筑中栽种与选用乡土植物对于优化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大多数的民居庭院内,都有栽种桂花、栀子花、含笑等长三角地区的乡土植物。
在土地利用、节约用地上,该地区的营建方式表现为街巷空间高窄,布局紧凑。传统民居的建筑层高略高于北方,使之常在建筑内设夹层或阁楼,以提高空间利用率。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人口众多,土地昂贵,绿色建筑所要求的节约用地对该地区非常有必要,传统的节约用地方式在传承文脉的同时,对当今该地的绿色建筑同样有借鉴作用。
3.2 基于气候条件传承建筑文脉的营建技术
长三角地区多数经济发达城市属夏热冬冷气候,故该地区传统建筑的绿色技术十分注重夏季的通风隔热,同时也兼顾保温。为获得良好通风,一是利用庭院、天井、巷落、厅堂等形成回风,巷道或井内高宽比小,两侧屋面高,既遮挡阳光,降低巷内或井内温度,也能增加空气的流速和室内室外之间的空气压力差以带走更多热量; 二是利用穿堂风形成空气对流,在墙上开大窗,甚至是满窗形式,也有在山墙上开侧窗来获得良好的通风(图4)。在隔热上,传统建筑的营建方式有避开东西朝向,选择有利的南北朝向,外墙砌筑空斗墙,隔热性能好。利用深远的挑檐进行遮阳。楼顶常设夹层或吊顶层,形成空气间层达到隔热效果。在保温上,江苏有大户人家将墙体分成内层外层双层来砌筑,内层采用土坯材料,外层用砖石砌筑,有很好的保温效果。
综上所述,古人留下来的绿色建筑营建经验与技术多是通过自身的建筑形体,空间组织,建筑构造等改善了建筑的热工性能,也起到节能的作用。对这样基于气候条件的传承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营建技术来达到节能,改善通风隔热性能的做法,应给予鼓励。
3.3 基于地方材料传承建筑文脉的营建技术
基于地方材料的传承建筑文脉的绿色建筑营建技术多体现在就地取材和善于利用不同建筑材料的特点来降温隔热。长三角地区的一大特色就是白墙青瓦,小青瓦特点是热容量小,散热快,多呈现深蓝色、灰色,当屋面的太阳反射系数≥0.3时,可以挑选这种色彩的瓦面材料。《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推荐的屋面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0.6,可降低屋面综合温度,提高其隔热性能[13],墙面常用白色饰面,白色反射率大,吸热少,隔热效果好。路面多采用石材,石材吸热散热快,降温也快。
就地取材体现在竹材、茅草、木材等使用。在浙江、安徽竹子都有广泛的分布,“浙江民居有用竹片作为墙面,具体是将竹片编成笆片,固定在梁、柱和龙骨枋上,两面抹泥,外涂白灰”[14]。江苏南通地区有用茅草做屋面的民居,南通当地缺乏高大的木材,于是就地取材,以茅草修筑,简单方便,价格低廉,也易修葺。事实上许多传统民居使用的本地材料亦是可循环、可再生的环保材料,使用这些不仅体现当地特色,也是传承建筑文脉的绿色营建方式之一。
除以上外,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传承古代结构与构造的现代技术,如南京大报恩寺的修复,“用钢结构和超白玻璃等轻质材料复原古塔形式及结构”[15],采用这样的现代高新技术实现对传统结构的表达,在形式上呼应了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