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寨内部水系统通过人工水利工程(井、坝、塘、渠)的营建达成了对外部水体的进一步利用与优化,主要分为引、控、蓄、排四个环节。另外,水井、水塘与民居建筑、公共建筑多种形式的组合形成了村寨丰富的景观环境与游憩空间。
3.1 侗寨内部水体功能及循环模式
(1)井——饮用水源的引入。山泉井是侗族村寨唯一饮用水源,由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转化而成的地下水在水质和饮用安全上高于地表水。传统山泉井往往为蓄水池式,内壁以石块修筑,四周加盖石板,造型各异[17]。肇兴寨内共有10口泉井,其中6口为古井,其余为近年引水增设。泉井以三种不同形式的四方井分布于寨内巷道尽头、公共建筑边以及田边民居下方。巷道周边民居沿地形逐渐上升,尽头四方井与岩壁贴合,泉水沿管道流入井中供周边居民饮用,水满后沿井边溢水口流出进入地下渠(图6-1)。鼓楼与花桥旁水井使用频率最高,井水直接由寨内管道引入,到达一定水位后经排水管道排出汇入暗渠(图6-2)。此类井上均有青石板顶盖以保持水源清洁。田边水井同时用于灌溉与饮用,其体积远小于另外两种类型的四方井,井前无明显石块遮挡,泉水经路面石板交接处直接流入水田中(图6-3)。
(2)坝——阶段径流的调控。由于肇兴地处山谷,溪水易涨易落,造成丰水期与枯水期水位落差悬殊,侗族先民们采用隔段设置拦水坝的方式调节河流流量,减缓流速,使河流各段水位高度均衡避免洪水冲击。同时部分水量蓄入寨内水塘,以保证枯水期有足够的水量灌溉田地。拦水坝分为单层和双层以上的阶梯式水坝,均由与河道护坡相同材料的天然石块堆砌而成,其间生长着亲水植物,构成自然式生态驳岸。
(3)塘——地表水的储蓄。为保障消防、削弱阶段径流、扩大雨水收集面而进行的挖塘蓄水造就肇兴侗寨内星罗棋布的静态水景。肇兴有人工开挖的水塘20口,总面积3 100平方米,分布于建筑组团之间,从使用功能上又分为消防水塘与堰塘两种类型。消防水塘尺度稍大,位于主路与街巷交汇处的消防水塘还建有木制围栏和座椅,可兼具临街休闲空间的功能,或作为鼓楼附属与鼓楼、鼓楼坪形成村寨核心景观节点。堰塘则多位于离主街稍远的院落之中,塘内生长着丰富的水生植物,通常饲养鱼类,也是周边居民厨余垃圾的排放地。
(4)渠——传输与排污。水渠网络遍布全寨,承担了水利传输农耕灌溉和生活排污三大功能,是各水体要素相互连接的纽带。寨内水渠由明渠和暗渠构成,利用地势高差构成由东向西的排水线路。明渠位于民居四周,负责生活污水的排放与雨水导流,雨水降至坡屋面或室外地面后经明渠汇入水系。暗渠则用于不同水体之间的资源传输,分布于石板路、泉井等下方,以层层转化的方式达成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丰水期溪水及溢出井水通过暗渠进入水塘储蓄,水塘又通过次级渠道流入下游农田用以灌溉,最终再次汇入溪河。
村寨内部水体以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为主水源,以使用功能为导向,形成了高效节能的运作模式和层层过滤的自净机制(图7)。溪、塘、井、渠、田的有机联动构成了村寨内部的水循环网络。在其维护上,传统水利设施则显现出朴素的生态智慧,如:为井池加筑顶盖防止水源污染; 利用地形高差设置的水坝具有拦截和过滤作用; 水塘收集雨水并进行沉淀; 驳岸和渠道多采用天然石材修砌,石缝间的砂砾与渠边自然植物能够对日常生活污水进行一定的净化处理; 污水先排入田地再进入河流,能够起到滋养稻田和净化水质的双重作用,保护下游区域生态环境。
3.2 侗寨内部水景空间
不同类型的水体穿插于村寨之中,形成富有生气的水景空间。肇兴水景空间主要包含两类:以溪、塘等大面积水体为主要元素的临溪水街与临塘景观空间; 以及溪塘井渠、传统水利设施与寨内公共建筑组合而成的具有复合功能的寨内公共空间。
(1)临溪水街。穿寨式的溪流居中作为侗寨的景观主轴,形成临溪水街。水街可分为上中下三层空间:溪流与两岸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形成上层景观界面; 近水内廊与花桥、木桥组合成中层通行空间; 水埠和水坝构成下层亲水空间(图8)。
水街溪流宽度在9~11米,周边建筑多为2~3层,偶尔出现4层的民居,房屋上层均以骑楼的方式向外扩展。屋顶之间的高差和建筑上层的出挑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界面,并在水面形成倒影。水街沿岸的建筑底层一般或退让或采用支柱架空处理为近水内廊,内廊滨河一侧设有座椅。这种临河连廊既满足了公共水岸线的通行需求,又可作为观景和休憩空间,与河流之上的花桥或木桥相连接,消除了两岸的分界感,增强了空间流动性。
水埠和拦水坝的运用在亲水空间中分割水面,并使溪流有了明显的动静区分。溪河中的水埠由石块搭建而成,呈线性形态,与木桥平行或垂直。水埠造型灵活,为方便取水多采用阶梯式从河岸延伸到水面,是村民们淘米洗菜、洗衣的聚集点,兼具亲水平台、邻里交往空间等功能。拦水坝高度从0.2~1.3米不等,不同高度的跌水造就了动态水景和强弱有序的声景观。
(2)临塘景观空间。侗寨临塘景观空间按其分布位置呈现出不同景观效果与空间感受。位于鼓楼旁的大型消防水塘在满足村落公共中心消防的同时为鼓楼景观提供了新的观赏方式。水塘长宽与鼓楼高度之间的关系是成功营造此类景观的基础。鼓楼作为寨内最重要的公共建筑及各组团核心景观节点,建筑风貌与高度带有极强的标志性和可识别性[18],16~25米高的鼓楼与其周边的消防水池结合,鼓楼与天空的倒影能够在水面中呈现(图9)。建于民居建筑间的消防水池与鼓楼周边的相比尺度较小,通常还会出现水面分割以满足通行需求。
堰塘与消防水塘的区分在于生产功能的衍生。寨内堰塘的生产模式与稻-鱼-鸭系统相似,用荷花替换水稻可以为寨内提供更好的景观效果。类似于鼓楼、消防水池的结合,堰塘通常位于住宅周边,较小的水面与较小的住宅互相结合。大小不一的水塘同时是密集的建筑间的留白,使街巷空间富有节奏与韵律。
(3)水景与寨内公共空间。在寨内各组团的中心地带,各类型水体与村寨公共建筑(鼓楼、花桥、戏台等)、文娱场地往往组合出现,形成了寨内核心公共空间(图 10),形成寨中特色建筑、特色景观元素的集中呈现。
在肇兴,水体与其他景观要素在公共空间中的组合有两种典型模式。模式1:鼓楼及其附属空地(鼓楼坪)临溪而建,与架设在溪流上的花桥对望,周边还坐落着一处戏台; 花桥桥头左侧或右侧置有水井、水埠。该区域是寨内重要的邻里交往空间与文化娱乐中心,鼓楼与花桥提供了日常休憩场地,并在戏台举行表演时兼具看台的作用; 水井、水埠则是村民们饮水、淘米洗菜、洗衣的聚集点。 模式2为鼓楼、鼓楼坪与水塘、水井、萨祠的组合,景观元素与不如前一种丰富,但由于临近主路,此类空间的使用率、全天使用时长甚至会比模式1更高。如在信团鼓楼及其鼓楼坪与水塘形成的景观空间中,寨民活动类型除最基础的娱乐休憩外,还包含了早集以及夜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