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样本数据验证了鼓岭生态文明治理现状,明确了当前生态文明治理存在的问题,明晰了治理主体各方的利益诉求。结果分析如下。
从自然环境上看,鼓岭环境质量较好,生物资源组合度好,森林覆盖率高,区位空间优越,气候气象适宜性较好,水源保护和生态修复较好,地形地貌条件和气候适宜性较理想。总体上,鼓岭生态涵养功能较强,利于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但由于临近福州市区,受外界影响较大(社会经济联系日趋密切,交通往来日趋便捷),使得鼓岭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生态脆弱性有增加趋势。
从社会影响上看,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鼓岭主要村庄从事旅游接待的人数和户数不断增加,且增速较快,尤其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加入; 村民多集中在从事住宿业、餐饮业、农家乐及物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第一产业从业人数近年有所增加,主要集中在林下经济种养业和初级农产品销售,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以从事当地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的低级工为主,数量较少; 村民对旅游开发是较为支持的,主要认为能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参与者对生态保护认同比例较高,多数从业者(包括外来人员)认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少数从业者对这方面不甚理解或者误解; 自然教育的意识在鼓岭旅游度假的青少年游客中有较好的反映,主要与鼓岭主管部门和社会的引导有关,且这种意识有趋于强化的良好迹象。
从文化延续上看,近年来鼓岭近代文化遗存保护得到高度重视,修复养护了老建筑,整理发掘了历史文献资料,举办了鼓岭乡宴“十大碗”、中秋国际诗乐会、中美友好历史交流图片展、鼓岭历史文化研讨会和“感知中国、相约鼓岭”文化体验等活动,但近代建筑和传统风貌恢复的体量度还不大,相关文献的完整度还不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历史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力还不大。
从产业发展来看,近年来在鼓岭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生态休闲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自身底蕴和特色,尤其依托自然山体和森林植被建设了3条总长6公里的非硬化游步道,与游览线路连通,形成闭环; 旅游业发展指标性特征良好,产业效益明显,但旅游产业链延伸度不足,供应端生态资源转化产品的效应还发挥不够显著,林、农、茶、蔬果、花卉等旅游化形态缺乏,市场端旅游客源受季节影响极为明显,旅游设施平均利用率不高,此外,受景区知名度和交通区位影响,旅游客源较为单一,多为本地市民(近年来外地游客比例有所增加); 旅游项目建设和投入使用注重与环境相协调,但在培育碳汇旅游时体验环境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推广使用低碳节能材料和清洁源方面还有较大空间。
从管理水平上看,近年来鼓岭主管部门实施绿化全面提升工程,推进林相改造和退耕还林及大树(柳杉大树和景观大树)保护,栽植大面积公益林,防治森林病虫害,建立绿地养护应急修复机制,打造硬核开放式生态景点,举办了全民登山大会、福州鼓岭山径赛、国际自行车赛等活动; 改造提升环保公厕6座,强化村庄房前屋后卫生管理,并提高污水处理水平、垃圾回收率及环境保洁标准; 加大环境风貌的整治,对影响村容村貌的违法建筑开展清理拆除; 年绿化养护面积达到70 000平方米; 创新旅游项目建设运作的协调机制,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村民闲置房屋,整合既有资源同时,采取以奖代补激励政策,鼓励原住民参与; 当前,鼓岭生态资源价值利用和产品转化程度不高,生态资源流转生成生态旅游产品的形式单一,仅靠国有资本公司租赁、托管,流转少量土地资源,尚未形成优质资源资产包,生态游产品开发市场化程度不足,资本运作模式单一(仅靠国有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村集体资本参与不足),生态资源价值溢出效应未形成,生态项目开发风险补偿机制未建立,缺乏相应的机构授信、融资担保、收益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