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村落存在的空间问题
(1)村落无序扩张,传统风貌有待协调。当前旅游业的热潮不断冲击着古朴的原生村落空间结构,使得村落开发缺少对空间基因特质的吸收,游客对村落空间感知出现断层。如村落外围的民居大多摒弃木质建筑构造,与侗家古朴的吊脚楼形成强烈反差,即便是句法分析可达性较高的区域,游人足迹也罕至。
(2)空间利用低下,资源管控有待加强。村落整体空间管控及资源利用未针对片区特色充分认知,此外句法分析可达性较高的部分空间未进行充分开发利用,如在岩寨鼓楼周边存在大片废弃地。
(3)游客感知不强,空间要素有待升级。一方面,景区虽然规划了彰显民族文化的空间节点,但游客并未充分感知。另一方面,部分空间节点如萨坛、水车等已不能充分满足游客的感知需求,欠缺文化特色,降低了游览体验感。因此需要重新规划游线,对空间节点进行转型升级,深化其空间地位,从而提高游人感知程度。
5.2 空间分区管控策略
(1)村落重点保护空间。句法分析值与游人活动频率都较高的道路空间,是村落街巷风貌的重点保护区。诸如村落中心和商业街巷汇集着大量人流,影响着游客的初步感知,应在协调原有空间风貌基础上,加强对街巷基础设施的保护与修缮,打造民族景观小品,增强游客的趣味性,避免过度的商业化氛围,契合游人的实际需求。
(2)村落核心旅游空间。句法分析值较低、但游人活动高频的道路空间,是村落的特色空间与旅游核心驱动资源,对游人具有最强的景观吸引力,主要集中在村落的特色构筑物鼓楼、风雨桥、戏台等处。在保留原真性的基础上,对于一些空间构成不理想的文化节点诸如博物馆、歌堂,增强指示牌等基础设施的引领作用,提高游客对它们的感知度。
(3)村落旅游潜力空间。句法分析值较高、游人到达率较低的道路空间,如较为偏僻的滨水空间、商业主街周边的街巷空间,该区域因为视线、地形等原因,不能被游客高频度地选择,但可以根据其资源条件适当开发,植入新的元素吸引游客。如对商业主街周围的街巷空间进行功能重构,在地势高的地方增加观景平台。
(4)村落原生体验空间。句法分析值与游人到达率都较低的空间,偏向于村落的原生空间。该区域的居民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方式,河边洗衣、井边挑水、田间耕作、林间采茶等; 虽然可达性较低、路面崎岖,却借助外界的山水环境与村落隐含的秩序,融汇着曲径通幽、巧于因借的生态智慧精髓,是原住居民交往的重要空间,也是游客的深度体验空间,应避免商业的植入,保留原始的氛围情境。
5.3 空间优化提升策略
(1)优化空间肌理,加强空间整合。结合句法参数分析的结果与游人活动的偏好,制订了句法分析的空间优化方案(图 11)。在不破坏村落原有街巷肌理的前提下,对可达性高的路面修缮,保持内部游览线路的流畅,对村落街巷空间进行优化,提高特色文化空间节点的可达性。
(2)构建最佳游线,增设文化节点。游客注重对地域空间的感知,倾向选择最佳游线在最短的时间游玩特色景点。基于此对村落游线进行优化,构建“一环、二带、多节点”的游览格局(图 12)。
“一环”是村落主要的游览环线,由程阳风雨桥作为起点经商业主街,贯穿村落的中心及三个村寨的核心区,涵盖商业、滨水、田间、街巷等多种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游赏层次。“二带”是滨水观光带和山林体验带,两条次游览线都相对偏僻宁静,可营造游览过程中的惊喜空间。此外,在句法整合度高的地方,增设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和古屋、文化馆等活力节点,对部分空间节点进行转型升级,如将萨坛升级为萨岁广场,并在具有较好可达性、但地势高的位置增设观景平台,提高游客的空间感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