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资源梳理
研究参照现行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国家标准,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再次分类,并依据分类标准对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资源梳理,经过梳理后共形成陕甘宁三个大类、六个亚类、十六个基本类型的共计566处红色旅游资源,作为本研究的基础资源数据。
3.2 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借助百度地图API坐标拾取工具,对依据红色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确立的陕甘宁566处红色旅游资源逐一进行检索和校准,构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研究借助Arcgis10.6软件,采用自然断点法对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点核密度值进行分类,从低到高分为10个等级,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图2可以看出:(1)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呈现出非均衡状态,以延安地区为核心形成典型的高密度集聚区,在榆林市、铜川市、旬邑县、会宁县附近形成次一级高密度集聚区,其他市县红色资源集聚程度较低。且围绕核心区附近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多点集聚、连点成片的分布态势;(2)陕甘宁共有41处景区(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从分布来看,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的分布均处于红色旅游资源集聚、密度相对较高的地区,尤其以延安地区最为集中,共分布着18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景点),涉及革命旧址、故居、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多种类型。
3.3 空间相关性
研究为考察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相关性,借助Arcgis10.6软件进行Moran's I分析,计算得到的Moran's I估计值为0.094 2>0,Z值得分为2.479 093,p值为0.013 2<0.05,数据表明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位于不同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研究采取自然断点法,分析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冷热点区情况,得到如图3所示的冷热点区域图。从图3可以看出,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热点区域集中在延安、榆林两区域,延安在1937年9月被确定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首府,革命旧址、故居集中,人物活动频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相对优越。榆林毗邻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红色建筑设施、历史事件、战争战役等发生频率也相对较高。次热点区域包括庆阳、旬邑、铜川、富平、三原等区域,而地处西陲的吴忠、灵武、中卫、固原以及甘肃会宁、平凉等区域,为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的冷点区域。整体来看,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冷热点区域分布差异明显,热点区域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冷点区域集中在西部地区,中部则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的集中分布区。
3.4 与重要历史事件的耦合程度
研究进一步考察陕甘宁不同历史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与红色旅游资源分布的耦合程度,基于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陕西省图书馆“陕甘宁边区红色记忆多媒体资源库”——历史事件库,系统梳理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战役战斗,并简要阐述其历史意义,标明时间发生地的地理位置,形成表2。
研究将以上重要历史事件的空间分布与陕甘宁红色旅游资源核密度图进行叠加,得到如图4所示的红色旅游资源与重要历史事件耦合图。从图4可以看出,重要历史事件的分布与核密度图高度吻合,在核密度最高的延安区域,同样也是延安保卫战、延安会议、整党运动、南泥湾垦荒、大生产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在榆林市、铜川市、旬邑县、会宁县等次一级高密度集聚区,分布着杨家沟会议、保卫黄河河防作战、爷台山反击战、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等重要事件; 而其他红色资源集聚程度较低的固原、中卫、灵武、吴忠、平凉等市(县),重要历史事件的分布也几近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