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空间分布类型特征
传统村落在宏观层面上可抽象为点状要素,点状要素的分布规律有随机型、离散型和凝聚型3种类型[17]。通过 ArcGIS10.5的空间统计工具分析,国家级传统村落平均邻近距离为27.32公里,理论邻近距离为56.64公里,则R=0.48,省级传统村落平均邻近距离为7.06公里,理论邻近距离为17.05公里,则R=0.41,也就是说两者实际最邻近距离均值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R<1,表明江苏省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凝聚型分布。
3.2 空间分布均衡性
如图1所示,江苏省传统村落核密度分布可视化格局表现出典型非均衡分布特征。传统村落主要集中在江苏南部,形成多核片状发展,北部传统村落较零散,南北差距大。江苏省传统村落分布未出现异常聚集现象,表明江苏地区的多元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统一性,鲜有独立民族特色,融合较好,传统村落的发展仍以自然环境为主要影响因素。
由表2可知,3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苏州、镇江,占据全省的57.58%,形成以苏州为核心的单核片状分布。364个省级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扬州、苏州及南京,占据全省的43.6%,形成以扬州、苏州为核的多核片状分布,宿迁传统村落资源最为匮乏。扬州在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中排名第七,位于中下游,但是在省级排名第一,巨大的排名差异表明扬州地区传统资源在发掘与保护方面有极大的潜力。
3.4 空间分布与自然条件
如图2所示,将不同的自然因素量化分为5个梯段,查看不同梯段内传统村落数量的变化,横坐标为不同的影响因素,纵坐标为不同阶段传统村落数量的累加结果,每个横坐标左侧数据为国家级村落变化,右侧为省级变化,从结果可以发现两者对于不同的自然条件显示出统一变化趋势,可见自然环境对村落的分布和发展有着持续的影响力。对比纵向累加结果,各阶段的村落占比不均匀,有集中分布的区段,九成左右的村落有相似的高程和干燥度,可见村落选址对环境中的高程和干燥度的要求更为细致和敏感。
(1)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高程。地形地貌是影响传统村落选址与布局的重要因素,高程是反映地形变化的关键指标。如图3所示,江苏省中部和东部大部分区域位于相同的高程范围内属于典型平原地区,其中高程-103~50米的区域面积占97%。由表3可知,90%左右的村落分布在5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传统村落数量随着高程的增加锐减,超过200米的山地地区几乎没有传统村落。江苏地区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作物和经商为主,而平缓的地形便于农作物种植和马车出行,为商业发展提供便利,助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气候。气候环境对传统村落的选址及建筑形式也产生极大的影响。传统村落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地方,在建村选址的时候应考虑气候因素,顺应当地的气候特征进行设计建造,以改善生存条件。由图4可知,江苏省年平均降水、湿润度、干燥度及年平均温度呈南北方向梯度变化,总体分布趋势与传统村落分布特征有相似性; 农田生产力则分布的较为平均,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由此可以推测传统民居分布与平均降水、湿润度、干燥度及平均温度相关性较大,与农田生产力相关性较小。
利用地理探测器测算各影响因素对江苏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解释力,如图5所示,各影响因素自然影响力大小结果为:温度>降水>湿度>干燥度,温度对村落选址影响力最大。从江苏气候特征来看,省内平均温度呈现由南向北逐级递减的趋势,且江苏平均温度在15.0~17.4℃,远低于大多数人的热舒适度下限[18],所以居民在建村选址时会选择省内温度较高的苏南地区。
(3)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水系条件。中国传统村落在选址布局、生产生活等方面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村落与水系的关系是古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营建智慧体现,呈现了传统村落在规划布局方面的地域特点及绿色理念。
江苏省水系丰富,大大小小的水系贯穿江苏全省。表4所示,以2公里为单位划分4个等级,运用缓冲区工具分析村落与水系距离之间的关系,距离水系2公里范围内传统村落数量密度最高,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分别占有45.45%和25%,伴随着距离增加,传统村落数量逐渐变少,国家级村落与水系相关性为-0.815,省级为-0.873,传统村落的数量随着与水系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少。江苏省水网发达,为村落发展提供众多优势:第一,充足的水资源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用水; 第二,水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为不同区域间贸易、文化的交流提供交通基础,促进区域发展; 第三,水系周边土壤矿物质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植物生长提供环境; 第四,水体可以调节微气候,提供舒适的人居环境。因此在选址过程中会重点考虑村落周边的水体情况。
3.5 空间分布与社会条件
如图6所示,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力,横坐标是5种社会影响因素,纵坐标是各因素对江苏省传统村落的影响力计算结果,其中流动人口对传统村落的影响最大,可见传统村落发展较好的区域同时具有较强的人口吸引力,而流动人口与农居人均收入之间影响力的差距原因可能是人口主要在城市流动,形成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村落保护也有较大影响力,传统村落中民族风俗与城市文脉的关联性极高[19],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统村落的生命力。5种因素中人均GDP和公路里程能代表居民生活质量和村落现代化发展,省级传统村落的影响力>0.6,国家级传统村落<0.4,两者有显著差异。过去时间里部分传统村落可能是以闭塞的环境、落后的经济条件为代价隔绝外界信息,维护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独特性,现在的传统村落保护中应更加重视现有居民的生活品质,积极与外界联系,开发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保持传统文脉和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