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广.马克思由探寻“理性国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大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33-40.
[2]张欣然.试析青年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转向及其意义——以“物质利益难题”为基础[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1):29-34.
[3]陈道武.马克思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最初动因”的科学阐释[J].理论月刊,2017(2):15-19,2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黄瑾.马克思恩格斯与李斯特——关于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2(3):38-50.
[8]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梁世红.试论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3(4):64-71.
[1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插图本)[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3]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德国恩格斯故居前负责人埃伯哈特·伊尔纳博士访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并作报告[OL/R][2019-08-30].http://www.dswxyjy.org.cn/n1/2019/830/c427195-31328825.html.
[14]刘秀萍.恩格斯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转向”中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2020(10):17-24.
[15]吴晓明.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韩立新.从国家到市民社会:马克思思想的重要转变——以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研究中心[J].河北学刊,2009,29(1):14-24.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9]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0]李鹏程.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